“我在重庆,是农村户口,我老婆在湖南,是非农村户口,现在结婚后要落到我那里,结果公安局说不能落农村户口!”网友wuxuqiang18在网上抱怨“办个户口咋这么难”,随口的牢骚,竟然引来过百位网友的热烈讨论。(2013年11月8日:新华网)
还记得儿时读书时,父母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希望自己学习要努力,早日“脱农皮”,把户口本从“蓝颜色”变为“红颜色”。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要求,改善农村耕地紧张的局面,出现了“买卖户口”的现象,很多人拿出几千元不等资金为自己的子女购买了城市户口,当时还有很多人因为价格太高只有望而声叹,退而却步。在当时,非农户口的政策优势的确比农村户口的优势要强得多,诸如在就业、入伍安置、读书等方面都要强于农村户口。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一体化得到加快推进,非农户口同农村户口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缩小,优势已经不再,在个别领域甚至还出现了农村户口强于非农户口的现象。如今是农转非轻而易举,而要非转农就比登天还难。许多农村家庭其实已经举家搬进了城里,农村也没有什么值得他们留恋的东西,但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他们的农村户口。有的大中专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待安置,想尽千方百计想把户口“变”回去。还有的已经在外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其实本身已经离开农村,也不可能再回去,但就是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农村户口身份。于是,在社会上出现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更值钱”的说法。
按理说,把自己变成城里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是很多老一辈的多年梦想。从目前的现实性来看,无论是就业、子女读书、亲人就医,还是生活环境、交通条件、居住条件都比农村要好得多。但社会发展到今天,上述这些优势都已经不再受户口类别的限制。不论是农村户口还是城市户口只要居住在城里,都可以享受这些优势。相反地,农村户口所带来的好处有许多是城市户口无法比拟的。其实人们对政策的持观望态度才是人们舍不得“脱下农皮”的真正原因。
首先是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很多农村人虽然住在城里,但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的赡养、自己的外出务工收入。而保住农村户口就保住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自己即或是不种,租赁出去每年还能获得一定的租金,多少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保障。年龄的增大将使他们养老的问题凸显,随着国家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养儿防老”又怕给他们增添负担,卫计委的调查中,近4成的老人认为自己是负担说明了这一切;存钱养老又担心物价疯涨;参加新农保退休金起点又太低;守住农村的土地至少不会挨饿。这是众多农民不愿交出土地“变身”城里人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政策差异所致。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致力于政策的公平性,但有些政策对于不同户口类别的人来说还是有具体差异的。个别政策农村户口要强于城市户口。比如说,在医疗保障政策上,农村户口每年只需交50元就可以享受新型合作医疗待遇,每年除了能够享受一定的门诊报销外,还能够享受到额外的大病住院报账,特别困难家庭还可以享受二次医疗救助;而非农户口参加医保每年不但要交190元,比农村户口的高不说,还不能享受门诊报账的待遇。再比如说,在计划生育政策中。很多可以照顾生育二胎的条件前面都加上了“农村人口中”这个前缀,同样的条件城市户口就不行;就连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也有差异,农村的偏低,城市的较高,等等。这些政策上的不均衡性导致了人们不愿意从农村户口中“走”出来。
第三,社会管理尺度的宽严让人们选择了留在农村。很多政策对于非农户口的人来说尺度要把握得严得多,而对于农村来说弹性则要大一些。还是拿计划生育政策来说,对非农户口违法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手段和办法要广得多,基本上都是足额征收,而农村户口往往只交了几分之一。把户口留在出生地,继续“当自己的农民”,也方便自己办事,虽然人没有在农村居住,但先前的感情还是存在的,毕竟是熟人好办事,有些还可以打一些政策的“擦边球”;而把户口迁至居住地社区,办事就需要找当地社区,他们担心人生地不熟不但享受不到权力的“照顾”,还有可能“四处碰壁”。
看来,户口问题不但成为了社会分配不公的障碍,还成了改革步伐的绊脚石,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社会管理的羁绊。人们期待户籍制度改革的早日进行,人们希望国家政策的更加公平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