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期待,是从中发现下一个阿里,而医疗界对互联网医疗的期待则是,能够通过互联网对医疗服务体系和价值进行重塑。
与互联网医疗爆发式的火爆、快速发展相比,中医在互联网医疗早期发展的表现显得相对迟缓。但在过去1年左右的时间中,因领域空白度高一时出现了资本迅速占位哄抢中医题材互联网项目的现象。不妨随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一起来盘点一番。
18个项目涉及风投资本约3亿
2014~2015年间颇多中医相关的互联网创业团队获得融资,动脉网通过整理公开信息,找到了一下这个清单。
动脉网统计了可查的已经获得投资的互联网中医项目资料,得到以下信息:
1、在获得融资的18个项目中,有10个属于推拿按摩领域,8个属于传统常规中医领域;
2、其中,O2O模式的项目居多,一共有10个,线上线下结合的O+O模式其次,共有5个;
3、互联网中医项目主要以销售服务为主要赢利点,这种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2%,共有13个。单纯销售产品的项目较少,仅有1个;
4、2014年,互联网中医项目开始兴起,50%的项目是在这一年成立,2015年,这股风潮仍在继续,有28%的项目成立于2015年;
5、目前项目融资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占50%。获得A轮融资的项目也占到39%,A轮融资规模从1000万人民币到1000万美元不等,均值保持在5000万人民币左右。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新创项目新模式涌入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传统转型可划分为传统中医馆的互联网化以及传统中药企业的互联网化。
1、传统中医馆互联网化 某种程度上,原有中医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蜕变和创新也可以算作他们的第二次创业。早在2009年,位于杭州的百年老店胡庆余堂已经开始尝试电子商务,先后在天猫、京东、1号店等设立旗舰店,主要销售胡庆余堂产品。
2、中药企业+互联网 与西药企业积极拓展医疗服务一样,中药企业也在利用互联网切入中医服务。以康美药业为例,旗下拥有康美中药网、康美云健康服务平台等。尤其是,康美医院更是取得了网络医院的资质,可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康美药业:稳步实践“互联网+” 2015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向公司下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同意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化医疗服务平台试点单位的函》(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5}45号),同意公司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化医疗服务平台试点单位。康美药业作为首个获批的试点单位,抢占了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先机,此次获批意味着国家允许并鼓励康美做虚拟(中)医院、在线预约就诊、慢病管理和虚拟药房等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化的内容,还包括尝试“康美通”在内的在线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内容,这也正是目前康美正在做的“康美健康云服务平台”的主要框架。 国信证券研报认为,康美药业“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架构逐渐清晰,“互联网+”的踏实布局将推动公司估值跃升,未来公司增长可期。
国信证券分析师邓周宇表示,公司已经将“互联网+”的战略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未来将全力投入到互联网医疗的建设中,打造“互联网医疗+电商+互联网金融”的大平台。康美中药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药材网络服务平台;康美健康云服务平台则整合B2B、B2C和O2O业务,并和互联网巨头强强联手快速吸引流量;e药谷作为中药材大宗交易电商平台,目前已上市22个标品,累积成交量达150万吨,业务电子盘面800多亿元,马太效应正逐步构建公司的商业壁垒。康美医院已获网络医院资格,同时公司和广东省中医院合作推进智慧药房,15年广深京蓉都将试点推进,此外公司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技术研发团队已组建。
新创项目新模式涌入:接着互联网+的大潮,一些创业团队标准当下热门模式开辟中医市场,其中包括O2O模式,在线咨询、问诊等模式。
1、O2O模式 在互联网中医领域,O2O模式亦表现得最为突出。尤其是自2014年底以来,上门推拿按摩异军突起。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底以来成立的推拿O2O公司已接近百家,2015年以来的融资总额则超过7000万美元。自2015年开始,以提供诊疗服务的 O2O 平台也开始兴起。为用户提供上门中医服务的看中医在今年8月刚刚完成了800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中医自古便有上门诊断的习惯,O2O在中医行业的实践也是对这种中医习俗的沿袭和继承。
2、在线咨询、问诊 在进入2015年后,冬日中医、把把脉等中医在线咨询、问诊平台数量开始增加,并且都已经获得了天使轮融资。基于中医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线问诊平台大多是针对一些普通病、常见病等一般人“可扛可治”的疾病。同时,这类平台大多也都具有预约挂号的功能。冬日中医的全部服务都是在线上完成的,但是把把脉还会为用户提供线下转诊的服务。
3、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是中医药行业在互联网医疗中的一种模式,他们大多是根据中医原理进行研发,2015年GMIC大会上,倍轻松健康科技宣布推出握握WOWO智能按摩手套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握握WOWO智能按摩手套这款产品通过气压挤压手部穴位的方式来给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的“鼠标手”、“键盘手”以及“电子手”一族按摩手部,缓解压力。除此以外,握握和其他的智能硬件一样也有社交功能,用户之间可彼此发送“勾一勾”、“摸一摸”、“按一按”等亲密指令,以及在握握社区中还能分享美容养生心得体验。 但目前,与中医结合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这两年开始多了起来,关于产品的特点以及是否科学也备受争论。 4、国外企业在中医项目上的尝试 除了中国的创业项目在做中医方面的产品,一些国外的企业也试图在中医领域或是利用中医原理在互联网医疗中抢占一席之地。 英国一家专业从事人体医疗保健产品企业生产制造了一款名为Sea-band 防晕车腕带,这款腕带的工作原理是中医刺激穴位,按揉内关穴可缓解晕车、晕船、晕机,怀孕恶心呕吐等多种症状。 一个美国公司旗下的Ovatemp应用现在正在发行的ONDO是一个测量排卵期的电子温度计,其原理是妇女的生育周期可以通过测量体温推测出来,而这种方法正是基于传统中医方法和FAM原理进行的。
目前,ONDO已在Ovatemp官网、亚马逊和Walgreens开售,设备售价149美元,Ovatemp应用免费。
商业模式:既能卖服务,又能卖药
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一直备受业界关注。虽然不时有移动医疗公司宣称已经获得稳定且充足的营收,但得到业界广泛认可的成熟商业模式还没有出现。持续性烧钱仍然是互联网医疗的普遍特征。相较于一些西医架构的项目。互联网中医领域的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优势怎样的呢? 首先,服务费是现有的大多数创业项目的收入来源之一。基于中医的特征,无论是O2O推拿按摩等保健领域,还是上门问诊等医疗领域,其服务属性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每提供一次上门服务,这些项目都会收获一笔服务费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中医领域的创业公司,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出现的盈利模式就是从服务费当中抽成。
看中医:留住更多付费用户 看中医是一款针对亚健康问题,为用户提供中医出诊并全程进行疗效跟踪的应用。看中医的产品就以预约中医出诊为入口,打造一个移动端的中医诊疗平台。(详情可关注动脉网文章《看中医:回归传统中医,做医疗级产品》) 目前,看中医平台上已经聚集了4600多名付费用户,平均每日完成交易量超过200单。“只要是付费用户他就会再次购买,每个用户每周使用我们的产品最少两次。”罗峰介绍说,看中医产品7月20日上线,8月份对用户有一定的补贴,9月份就不在实行补贴,且产品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
目前,看中医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看中医”进入H5页面预约,其App也即将面市。使用时,用户登录后首先会填写问卷得到体质报告,然后可以选择推拿、火罐、针灸、刮痧、艾灸5项诊疗,预约适合自己的中医。医生收到患者的体质报告,判定患者症状适不适合治疗,从而选择是否接单。 平台上还拥有标准用户管理系统。整个出诊服务完成后,用户可以线上对医生服务进行评价。同时公司会百分百对用户进行电话回访,包括对医生的治疗手法、互动交流以及建议等。 后期公司会为用户、企业提供自己的服务,也会进入社区,推广私人医生、保健医生服务。同时,也会在其他中医氛围好的城市陆续开放平台。
其次,谈到中医就不能不说中药。在医疗服务领域,医、药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医当然具有同样的特点。因此,互联网中医项目能够获得盈利的另一个途径便是中药销售。但是,目前引入中药的商业模式,需要平台具有更强的医疗属性,而医疗属性强也就对其所提供服务的安全和风险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冬日中医:问诊+中药配送 冬日中医CEO兼创始人李祖赟告诉动脉网,冬日中医是由厦门冬日暖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中医问诊及中药配送APP。(详情可关注动脉网文章《冬日中医:中医比西医更适合移动医疗》)
李祖赟表示,冬日中医能够做到医药分离,传统中医以卖药盈利,难免会有虚开天价药,甚至推销保健品的现象。冬日中医采取医药分离,医生收取问诊费,药品由冬日中医统一向同仁堂、片仔癀以及一家同仁堂的供应商订购,以保证药品质量。
实际上,中药销售是中医电商的一个核心产品,目前,在互联网中医行业中,很多项目是依靠电商赢利的。
把把脉:试水电商 把把脉是一个以中医轻医疗为主导的平台,产品于今年7月份正式上线,目前平台已积累400名医师,超过25000名用户。(详情可关注动脉网文章《把把脉:把中医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在把把脉的平台上,工具、服务、社区、自媒体、电商形成了一个闭环。其中工具和服务用来吸引用户,社区“问一问”、自媒体平台“把脉堂”用来增加用户粘性,电商环节“把脉街”则尝试用来实现盈利。
“把脉街”在线商城面向轻医疗健康消费市场,出售药膳、膏药、茶饮、膏方、器械等中医保健商品,从而实现一定的现金流。 前不久,朋友圈疯传把把脉在双十一前期间,推出一元购标婷的活动,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好奇,这也是把把脉在电商平台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此外,众多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关于商业模式的构想中,都提到了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但有关具体的利用方式并没有提出太多的新颖之处,大多仍然集中在健康档案和健康管理,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精准营销方面。
更多中药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ongyao
更多中医业内:www.yangfenzi.com/tag/zhongyi
中医+互联网为何一度成为香饽饽?
中医+互联网受捧,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巨大显然是其首要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时,我国中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医科门急诊总人次占全国门急诊总人次比例增幅也十分明显:2005年9%,2009年增加到21%,2012年继续到23.12%,2013年已达24%。而这一巨大蛋糕的互联网化程度还十分低,从而给走在前面的互联网先锋提供了想象空间与机遇。
就互联网医疗领域而言,最先兴起的是以春雨为代表的在线轻问诊,以提供普通常见病症的在线健康咨询服务。而之后有部分创业项目开始在细分领域挖掘,例如皮肤科,或妇幼保健领域、糖尿病领域等,很自然的也切入到了中医细分市场中。相比普通西医诊疗的特点,中医尤其特别优势更易构建盈利模式。
1、中医更偏向慢病治疗及保健养身,更加容易建立长期深度的医患关系。
2、消费者对部分带有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和药材有更好的自费支付习惯。
3、中医诊疗服务和药材的价格空间弹性大,更容易构建高端服务模式。
除此之外,中医领域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2015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政府网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文件中特别提到,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这部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该领域首个国家级的发展规划。 除此之外,在2015年发布的几个重量级文件当中,中医都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比如分级诊疗的考核标准对中医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当中所占的比例,就提出了不低于30%的硬性要求,而且要求全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到2020年都必须具有中医服务能力。
四大挑战:人才少、药材乱、缺信任、少路径
互联网中医的创业虽然在近期比较活跃,但大多数创业公司仍处于初创阶段。即使在新兴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相比几大已经亿级的行业巨头,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也是比较弱小的。而且,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未来的成长,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获取高质量中医人才是困扰互联网中医项目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医疗人才的问题一直处于焦点。而在互联网医疗的兴起过程中,医生资源的争夺大战更是时时上演。与大多数互联网医疗项目相同,人才问题在互联网中医创业公司的成长中同样受到了高度关注。 要保证服务的安全和质量,就必须在中医医师的选拔上足够严格。虽然各家创业公司目前尚没有明显感受到来自人才方面的压力,但从我国中医行业的整体形势看,中医人才的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首次全国中医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西医从业人数有约500万人, 而中医只40万人左右(比50年代少20%);西医院1.68万个,而中医院只有0.26万个。全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约3人;而根据国家卫计委2013年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为31.1万,仅占当年全部执业医师数量的14.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才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到1982年底,全国建有市(地)级以上中医药研究院所45个,专职科研人员近7000名,在一些医学院校和医院还设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室、组),初步形成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系统。尽管如此,与西医的发展相比,依旧差距很大。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统计,1949年我国人口不足5亿人,中医人数为50万人。2003年我国人口增至近13亿人,中医执业医师人数49万人,但其中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3万人,而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另有统计显示,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这说明我国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从这个角度上看,未来随着互联网中医公司规模和业务的拓展,有关中医人才的竞争将势必加剧。
其次,如何保证中药材正宗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与中药企业的合作,是互联网中医企业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然而,未来由于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因素,获得正宗中药材的难度可能会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植物红皮书》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168种,占到了42%。以利用野生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进行中。从这些的资料看,中药材资源的数量和品质与30年前相比,都出现了下降。
另外,用户对中医的信任有限,这使得中医项目的用户数相对较少。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0.5%,90后占26.8%,80后占47.3%,70后占17.8%,60后占6.1%,60前占1.4%。
调查显示,看病时,24.3%的受访者首先选择中医,30.0%的受访者首选西医,而45.6%的受访者认为要看情况,不一定。日常生活中有小病小痛时,48.4%的受访者会倾向于吃中成药,46.2%的受访者选择吃西药、打针、输液等,23.4%的受访者会找一些中草药煎服,20.2%的受访者会吃药膳,19.7%的受访者采用刮痧、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还有6.3%的受访者选择其他方式。 对于中医、中药治疗,66.7%的受访者认为副作用小,调理身体效果好;64.0%的受访者认为其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好;59.7%的受访者认为历史悠久,值得信赖。 但同时也有34.3%的受访者认为中医疗效慢、周期长;21.0%的受访者指出其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14.1%的受访者觉得中医只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无法根治;15.2%的受访者认为中药服用不便;4.1%的受访者认为中医太玄了,不科学。 看中医创始人罗峰告诉动脉网,做产品之前,看中医的团队进行了一次随机的路人采访。在采访的100个路人中,有70个人回答了团队准备的问题,“他们中只有20个人看过中医,剩下那些没看过中医的却一直说中医的不好,但是我很奇怪,他们都没看过中医,是从哪里得出中医不好的结论的呢。” 罗峰认为,有很多人对中医是存在误解的,他们没有尝试过中医,就断定中医是不好的。面对这种情况,罗峰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让你试一试”。“对中医来说,一个普通的门诊,如果有10个患者来就诊过,那么之后便会有6个左右的患者再继续、重复来这里就诊。”罗峰说到,如果10个患者中能再来6个,那100个患者就会再来60个。
所以,要增加中医的患者数量,只需要增加中医的曝光率,让更多用户去尝试中医即可。 冬日中医创始人李祖赟也表示,为了留住用户,让用户更相信中医产品,冬日中医摒弃了传统移动互联网医疗“先付费后咨询”的商业模式,而强调“先免费咨询后付费的方式”先以图文、语音、视频等方式免费询问医生,当医患通过交流建立信任关系,再付款购买医生的服务及调理方案及指导意见。且在服务过程中,患者可以随时无条件退款。李祖赟告诉动脉网,“如果不是医生的服务态度或制定的调理方案确实没有帮到则不会去申请退款的,因为患者会认为这个医生给他看病很值。” 对于用户可能会不相信中医的问题,把把脉创始人夏天宇表示,用户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信任中医的,一种是中西医都可以尝试的,还有一种就是完全不信任中医的,而把把脉主要面对的就是前两种用户,不会在第三种用户身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中医缺乏标准化的治疗路径。
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包括诊断、治疗、康复、护理、教育、结局评价等项目,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进度表和路线图,是一种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以住院(或工作)日为单位来组织医疗活动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结果是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
实行临床路径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是降低医疗费用。临床路径的实施主要是以规范诊疗行为为根本目的,其作用突出表现为能够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引导医生合理、规范诊疗,避免医生开大处方、滥检查,造成过度医疗。 二是促进合理用药。临床路径对各病种的诊疗流程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恰当性并减少与控制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对药物的使用做了详细的规定,减少了不必要、不合理的药物使用,从而促进了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三是加强医患沟通。临床路径可以提供一个完整的、概括性的医疗护理计划,患者及家属可以事先了解住院过程中的治疗计划,并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知情权,而且,医务人员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和诊疗护理,让患者掌握更多的疾病防治知识,得到更加科学的诊疗和更为全面细致的护理,促进患者更快的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从而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降低医疗投诉或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四是减少医疗差错。 中医药标准化是很重要的工作。但在推动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个关系——要大力推动标准化进程,但也不能过分强调标准化而磨灭了中医的个性。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经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室已经在制定关于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规划,关于我国到202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如何推动中医药标准化有一个详细的统筹。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不能像西医一样,治感冒就是ABC,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用药都不一样。这种情况下,中医药标准化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中医药并不是不能标准化。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传到现代的200多个经典药方,每个都是经过很长时间、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病症总结出来的,他认为哪些人的病症可以用这种药治,其实就是个标准化的过程。 中医药标准化的路径比较长,工作量也很大。需要一个梳理、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南北方不同地域流派方法理论的过程。在标准化过程中,应该方向明确,步骤稳妥积极,多听取各方面意见。
【文/互联网医疗研究院 顾贝妮 郑琪】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国务院力推互联网+中医医疗 老中医张克镇眼中的互联网+是什么样
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前提是世界需要中医药,而科技是中医药走出去的翅膀,翅膀越硬飞得越高、飞得越远。
上个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做了一个调研,结论是现代的医学针对疾病的模式不可为继。提出维护健康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从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为主,发现和发展人类自我健康能力是医学的任务,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中医药学养生保健、治未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受到群众欢迎,需求旺盛,也将推动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健康是个人也是家庭的财富。现在慢病约占整个疾病负担的70%,而慢病的特点是难以治愈,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治疗,形成了重大的医疗负担,不仅在中国,全球都是如此。
健康产业面临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动供给侧改革,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经济社会大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从土地革命、工业革命、商业革命、IT信息革命到现在的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
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中药大健康产业悄然形成,市场规模已经达1.5万亿元。中药大健康产业是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新兴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与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品、健康食品/饮品、中药化妆品、日化产品、中药加工装备等等,已经形成横跨一、二、三产业的跨行业、跨区域的长产业链,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农民脱贫致富,维护生态,服务医改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综合效益。
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大健康产业的规划和具体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拓展了中医药的服务领域,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支持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培育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业以及服务贸易七大任务。《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的发布,将夯实中药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中药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还需要走“提质增效”的道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前,我国医药制造水平普遍处于“工业2.0”水平,实现了管道化、机械化。下一阶段,要推动制造技术升级,推动中药生产技术水平向“工业3.0”、“工业4.0”迈进,实现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前提是世界需要中医药,而科技是中医药走出去的翅膀,翅膀越硬飞得越高、飞得越远。中医药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基点在内,练好内功,把中医药研究的功课做好。
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引领生命科学的发展,为我国解决医改难题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