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长历史,那些古老的文明依然鲜活至今,并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其价值越来越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尤其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给大众,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传统文化无疑是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有效形式。我们应当好好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问题,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自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心灵、大脑,走向世界。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有效平台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在保护、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上正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在数字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创新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力与传播力。传统文化只有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质的飞越,需要实现从古代到现代、东方到西方、理论到实践、专家到百姓之间的跨越。互联网新媒体则为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质的飞越提供了有效和高效的平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得以实现现代传播,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学者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文化桥梁。
需要强调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维度与国内维度都很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获得国外不少学者和民众的认可与称赞,甚至在一些人那里产生了某种迷恋,近些年国际社会的汉语热、国学热就是例子。如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有效传播平台,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传播出去,是当今时代一个重大课题。应鼓励更多的历史文化学者,进行传帮带的宣传工作,在互联网上,形成一种历史文化传播的时尚潮流,对于贡献突出者应给予一些精神鼓励、物质奖励,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播: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亿万国人期待的“中国梦”,其核心词当然是“中国”,若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核与支撑,“中国梦”是难以成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有机组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中国梦”也是强国梦,而强国梦离不开网络安全保障与技术支撑。网络强国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而且是每一个公民的重要使命。
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这个现代传播手段和方式,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占据网络高地,并以民族的智慧和先进的思想加以引领,让互联网成为弘扬浩然正气、传递正能量的现代科技平台?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
在这个时代课题中,应当解决好“中”、“西”、“马”之间的关系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人们获取资讯、开展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网络文化乱象,充斥着混淆“中”“西”“马”关系的各种论调。如何处理好“中”“西”“马”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赞同用“体用”说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为“体”,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西方文化则应当为我们所“用”。
在这个时代课题中,还应当处理好网络与文化的关系,否则容易形成网络、文化“两张皮”的现象,从而形成水乳不容的状态。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要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工具为“用”,应当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开拓新业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网络文化内容。我们应该做到“体”“用”结合,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普及并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须发挥“微时代”年轻一代的主力军作用
在当今互联网“微时代”,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微产品”无处不在,把人们带进一个与传媒时代截然不同的“微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工具给我们带来大量便捷信息套餐的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的世界观,这是一种比较肤浅、浮躁的观念。当代年轻人成长在互联网信息普及的时代,在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氛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黯然褪色,并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而这恰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这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一个尴尬境地。
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微时代”的青年人将大有可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物质技术不是主要难题,关键因素在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传承保护力度。不能丢失当今八零、九零后这个主力军,而应对其加以正确利用和引导,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各种“微产品”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则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微产品”对这些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以及身心的各种影响,将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现代化,巧妙地渗透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微产品”对部分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好地契合年轻一代人的体验。只有规避这把“双刃剑”的风险,激发其优势效益,才能赋予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承、保护与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软实力
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文化,也让国人对中华文化更加有自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指示精神,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互联网“大数据”改变了文化传播的规则与平台,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效率,因此更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与其简单地将各种五花八门的中国元素搬上大屏幕,不如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寓于一部部鲜活的文化作品之中,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记得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层提出,人气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之所以非常火热,就是因为韩剧的内核与灵魂是儒文化,他因此鼓励大家要将五千年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不能丢,否则就失去了文化作品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规则结合起来,才能高效传播中国文化,并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首先,要遵循互联网发展的规律。一是要改变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说教观念。这是一种比较被动的灌输方式,难以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追求平等、互动的个人体验。二是要改变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观念。当今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内容+技术”为王。要用平台思维、融合思维、创新思维来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需创新方式方法,搭乘“互联网+”这趟班车。“互联网+”为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有了“互联网+”,中华文化走进年轻一代就主动得多,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就便捷得多。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注重推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产品代表作,让国内外的人都感知到一个美丽的中国、发展的中国。至于有部分人总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华文化和中国的发展,对此,我们不能沉默,必须主动回击,推出中国品牌、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
(作者系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主任)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2015年9月23日,中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于大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创新为动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和必然要求。
传统环境下,社会治安防控尤其强调人的力量的运用,强调社会动员和发动群众,但往往只能事后惩戒、不能提前预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治安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是互联网“双刃剑”的属性所致。挑战是:除了早期互联网环境下的三个基本问题(犯罪活动日益隐秘、涉网犯罪活动常常难以侦破、涉网犯罪活动涉及面宽、危害大)之外,还要面对的是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线上、线下联动的趋势;机遇是:社会治安防控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智慧治理。它强调政府决策要基于数据驱动而不是经验驱动,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力量的协作,强调事先预警而不是事后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强数据的搜集和处理能力。一方面需要实时动态搜集数据,并海量存储,实现各类社会治安事件的全覆盖,并能提前预警;另一方面要对数据进行精确化处理和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社会治安事件,并对舆情进行客观分析,把握民意动向。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社会治安主体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差、已有数据源利用不充分,数据采集的多样性欠缺、量级也不足,更缺少先进的数据处理分析手段,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足够的指导。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来着手:首先,加强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安防控制度环境建设,包括设计机构、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其次,加大技术环境建设,构建社会治安防控大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平台;再次,积极推进社会环境建设,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激励公众参与,激发自觉意识。
2015年9月23日,中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于大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创新为动力,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和必然要求。
传统环境下,社会治安防控尤其强调人的力量的运用,强调社会动员和发动群众,但往往只能事后惩戒、不能提前预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治安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是互联网“双刃剑”的属性所致。挑战是:除了早期互联网环境下的三个基本问题(犯罪活动日益隐秘、涉网犯罪活动常常难以侦破、涉网犯罪活动涉及面宽、危害大)之外,还要面对的是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线上、线下联动的趋势;机遇是:社会治安防控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智慧治理。它强调政府决策要基于数据驱动而不是经验驱动,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力量的协作,强调事先预警而不是事后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强数据的搜集和处理能力。一方面需要实时动态搜集数据,并海量存储,实现各类社会治安事件的全覆盖,并能提前预警;另一方面要对数据进行精确化处理和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社会治安事件,并对舆情进行客观分析,把握民意动向。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社会治安主体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差、已有数据源利用不充分,数据采集的多样性欠缺、量级也不足,更缺少先进的数据处理分析手段,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足够的指导。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来着手:首先,加强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安防控制度环境建设,包括设计机构、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其次,加大技术环境建设,构建社会治安防控大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平台;再次,积极推进社会环境建设,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激励公众参与,激发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