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洛妍:切莫把“一票否决”当做“万能匙”

“烟酒销售指标”、“精神病指标”、“结扎流产指标”……10月31日,新京报曾盘点了近年来各地频现的“雷人指标”,这些指标本身设置就多不合理,还通过层层摊派,加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11月4日 新华网)

“一票否决”何以如此受青睐?在我国社会公共政策领域,“一票否决”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在众多政绩考核指标中,“一票否决”显然是一项硬逗硬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凸显对相应工作的重视程度,最能牵动被考核者的神经。然而,由于“一票否决”在一些地方过多,随意下发,甚至是滥用,地方政府下一级为了所谓“政绩”,只能穷于应付,不少基层干部更在“高压线”前深感不堪重负,疲于应对。

所谓“一票否决”,是指政府部门干部考核里,在规定的多项任务中,有任意一项或者特定某项没有完成,则评估为整体不合格。这种指标设置,突出政府在特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对于全局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意味着,一旦被否决,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换句话说,所有成绩归零,一切“白干了”。类似“木桶原理”。

“一票否决”作为一种目标管理责任制,可以提高考核指标体系中相应指标的权重,使之在对考核对象的评定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全局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一票否决”也不能包治百病,不能把之当做“万能匙”。对一些涉及全局性的重大工作等实行“一票否决”,作为地方治理和干部考核是合理的, “一票否决”多了,很可能为应付而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到头来只会适得其反。

要从根本上消除泛滥的“一票否决”,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是前提。各地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行政目标和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才能真正避免形式主义,才让广大基层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办事中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