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萱:遇到一位精彩的老师多么美好

毕业时,我在知了哀鸣凤凰木艳红满天的校园里,踟蹰忐忑,即将离开生活八年的家,何去何从?唯一能带走的,是对知识的渴望。这是一所包吃住连卫生纸都完全免费的住宿学校,位于俯瞰台北盆地的阳明山半山腰。从1968到1976年,十岁失怙,到十八岁高中毕业,误以为,只有这里是家。

(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剧照)

历史课,老师在黑板上画地图:“记住不同朝代的版图与名称,以图观史,就能完整看见中国。”地理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年表:“在地图上标示历史轨迹,可以看出中国版图的变化,这些地名才能产生意义。”化学课,老师口沫横飞地解说周期表:“让每个元素之间产生变化,就像谈恋爱结婚一样,有颜色变化,有故事场景。”物理课,老师手拿小道具,在教室里玩游戏说星辰人物故事。英语课,老师手拿自制图表,对照英美不同系统的音标:“两种音标都学会,看字读音,就不容易拼错。阅读顺畅,理解,会更轻松。”国文课,老师要求背诵课本上没有介绍的唐诗宋词,还让我们多看文学作品,可随意但要留心作家生平而有全图像记忆才不至于白阅读,写书法不许临帖而必须读帖。数学课,老师要求我们看图会意,也就是数十年后流行的建构数学。美术课,老师絮絮叨叨地介绍美术史:“认识世界各年代的名家作品与当代背景,用颜料时,才能衍生坚定流畅的笔触。”

这是我的中学教育,这些教学认真精神旺盛滔滔不绝的老师们,都是江学珠校长千拖万拖延聘至交通不方便的阳明山上,给我们这群为数不多的遗孤上课。教学必须有趣,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江校长对师资要求的标准。

她慈蔼、严谨、有礼、周到、勤奋,我们却糊里胡涂地怕着她,许多年。不管她多么努力地照顾我们,未曾厉声呵斥,从生活饮食起居乃至课程规划,一袭传统灰袍,看到她出现,孩子们多半瑟缩地逃离现场,假装没看见。成见,让我们以为,所有的校长,都是恶魔化身。她给“北一女”制定的校歌:“唯我女校,宝岛名高,莘莘学子,志气凌霄,公诚勤毅,校训孔昭,齐家治国,一肩双挑。”教育精神延续到了华兴,除课业外,群育、美育、体育、游泳与家政,样样都要严格培养。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政课上,老师拿着戒尺丈量我们在一条手帕上手缝的二十种针法,体育课样样球技都要参与,单单射篮便需十球进八球才能下课。

个小脸圆眼睛大,常挂方宽眼镜,让她看来保守拘谨,却开明大度,愿意聆听,不论是学生或老师的意见,面无表情地听完,悄悄地整合规划,比心中有期待的人想得还周到,完成了她认为该做的事情。创办华兴高中时,为了安定学生的学习意愿,私访学生听取意见,再毅然整顿师资,务求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学。

一切,都是为了教育。在那不许办派对舞会的年代,为让孩子们接受全方位教育,接受体育老师的建议,主动开放大礼堂在校内办舞会。狂欢舞会上,校长没有出席,怕扫了大家的兴。但有人瞧见,她静悄悄地经过,微笑地看了两眼,便又来无影去无踪地离开,只当作我们都背着她高兴,学校没有违法。当年台湾教育局规定,私办舞会都是违法的,何况是校内。

听说,她曾经被心仪的对象求婚,再三考虑后,为教育婉拒了终身大事。我们这群臭孩子,听闻此事,不但没有心存感谢,反而窃窃私议:“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怎能从事教育工作?”耳语制造的想象,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双耳。真正理解了校长的付出,为时已晚。

在台北一女中担任校长22年的江学珠女士,1901年出生,七岁进入父亲创办的凝溪小学就读,1945年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1969年蒋宋美龄夫人三顾茅庐延聘兼任华兴育幼院校长,1971年自“北一女”退休并创办华兴高中,使华兴中学成为一完整的六年正式中学,并率领华兴少棒队赢得世界冠军。江校长终生未婚专职奉献教育长达66年,在华兴担任校长6年从未支薪,全数用来聘请名师需要的额外交通与补课费用或颁发奖助学金。我非常幸运地,刚好在这六年里,躬逢其盛,遇见了许多精彩的老师们,每一位,都让我们“不想下课”。

每年级平均只有30人左右的华兴中学,让从事教育工作一甲子的江校长接管,实在是大材小用。以临近古稀高龄,她却不因人少规模小而稍有懈怠,越加孜孜不倦地寻访名师,亲自一一登门请教嘱托,为教育,她随时可以弯下腰身,比一个母亲能做的还多。拎上两袋水果,老远停车,步行敲门,再远,她也愿意走一趟两趟三趟,直到忙碌的名师汗颜投降就范。

无论是在“北一女”还是华兴,她都让出舒适的宿舍,提供教职员使用,自己蜗居在残旧小屋里,一生勤俭,所有的积蓄都留给教育奖学金之用。这样的风范,无法强求,然教育的理念,却是我们这个世代需要的典范。

民国初期,出现了许多优秀教育家,女中豪杰不在少数,华兴育幼院创办以来,历任校长皆为女性,创办人蒋宋美龄夫人认为遗孤需要更多的母爱,因此,高薪聘请教师,在校园里搭建舒适的教职员宿舍,务必让师生像家人般朝夕相处,弥补这群失怙孩子们的家庭温暖,甚至为长远计,开放海外认养,以期毕业后无依无靠的孩子们能有更多的选择,到海外依亲求学。

我记得初中毕业时,蒋夫人站着对我们说:“我不可能期望你们个个考第一,也不希望你们报答我,但务必学会生活常识,至少能够照顾自己,行有余力,再报效社会国家,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江学珠校长执行得很彻底,我身历其境铭感五内,学业成绩不佳,但洗衣烧饭洒扫庭除甚至刷墙钉书架,各种生活小事,的确样样难不倒我。

校长,说感谢,的确无以为报。

(原标题:《不想下课》)

文/陈念萱 (Alice N.H.Chen),台湾知名作家、影评人,出版并翻译三十余本书。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注:本文来自腾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