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别车斗气而起的暴力打人事件,“剧情”跌宕推进,舆情也随之逆转,围观者围绕车德路德以及行车文明展开讨论。无论观点偏激与否,至少这样的争论还局限在事件本身的框架内。然而,随着被打女司机卢某惨遭“人肉”个人信息被曝光,这场事件的发展轨迹已经偏离了方向。
“被打女司机”从舆论天堂掉入地狱,转折点出现在公安部门对外公布了打人男司机张某的行车记录视频后。从视频里中可以发现,张某的车被卢某两次故意别住,刹车后还能听到张某小孩的哭声。如果说这只是“被打女司机”从舆论天堂掉入地狱的“第一拐点”,那么,她的个人信息被曝光,网友对她的“恶感”也随之加重。
卢某被曝光了什么样的个人信息呢?她的身份证信息、以往的违章记录、以往占道停车的“路霸范儿”、甚至还有她不同寻常的开房记录。这些信息的被曝光,似乎更有助于帮助围观者认识被打司机卢某的“德行”。很多网友也正是在看到卢某的这些个人信息后,态度才由“同情”转向“谴责”。
判断一个人的德行高低,只由一个“点”来判断当然有失客观,放在更广阔的“面”里,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这个人某个时刻出现的行为,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很不幸,“被打女司机”被曝光的那些个人信息,似乎恰恰可以帮助围观者从“面”的程度来判断这场“别车斗气”事件的是非。如果说被曝光的那些信息都是属实的,哪怕它呈现出的结果也是正义的,但个人信息被曝光的“程序正义”是否有人考虑过呢?
前些年,当探头刚刚开始流行时,无论是媒体还是公共舆论都表达了一种隐隐的担忧,在合理的公共信息记录与公民隐私侵犯之间到底有多远的隔离带?但未经几年,“监视探头”已经从大街小巷转移到了网络“人肉”中。本是一场带有极端性质的可以警醒人们文明行车的事件,因为个人信息被人肉被曝光,它又很有可能演变为一场网络暴力事件。
在成都这场“别车斗气”事件中,我们应该谴责卢某违规变道,应该谴责张某暴力出手,谴责他们置自己与他人安危于不顾而别车斗气,同时也不能原谅那些随意曝光卢某个人信息的行为。那些被曝光的信息也许能证明卢某惯常行为中的“恶”,但如果不顾“程序正义”而去支持这种人肉与随意曝光,那每个人都有可能生活在不安之中。在一些车检网站上,卢某的违章记录也许可以被随意查出,但是她的身份证信息、她的开房记录等等个人隐私究竟是如何被曝光的,是网友的个体行为还是有关部门有意无意的泄露,这些疑问也应当查实并惩戒曝光者。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已经变得相当脆弱。你在网络上留下的每一个足迹,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和网络无关的行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变成公开的秘密。很多人意识到了自己都有可能成为“透明人”的可怕,但是,每每有“人肉”事件发生时,很多人又往往以“结果正义”来推卸它“程序正义”的不当。
把视野放得更广一些,如果说一些网络人肉中的个人信息曝光还只是裹挟在网络暴力中的一种较为隐蔽的信息“泄露”,那么,当公共部门将曝光作为一项光明正大的惩戒措施时,事实上已经宣告权力对个人信息惩戒上的合法化。比如,很多城市对闯红灯的路人进行曝光,这些看似具有公共治理“合理成分”的个人信息曝光行为,显然表明“公权力对个人信息使用的工具化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公权力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个人信息曝光中可能蕴藏的风险,这些信息如果与当下的网络传播相对接,某人因为个别原因就会“爆红”网络,这给个人带来的后期影响往往会溢出可控的边界。这样一来,因为某一不当行为而受到惩罚的个人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无穷大的。最可怕的是,网络存有记录功能,被曝光的个人信息可能随时再被网友翻出,必要的惩戒离羞辱只是一步之遥。
在一个道德自觉法治健全的社会里,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与以曝光个人信息作为惩戒,这二者之间也许不会冲突。但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动辄陷于“人肉”的网络社会里,那些随意暴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得以严惩,无论被曝光者何种身份,随意曝光他人个人隐私,都是不合乎现代文明的无赖行径。在法律对其没有完全规范之前,或许只有靠道德自觉呼吁一下,尽管这种呼吁的力量无比孱弱。
文/陈方 专栏作者,知名评论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氧分子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