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发生的两件事,把少数党员干部“烤糊了”。一是河北省一位副局长,面对举报群众和记者大爆粗口,让他们“滚出办公室”。二是东部某省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与群众交谈几句便“结结巴巴”,不知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不管是对群众爆“粗口”,还是面对群众无话可说,最根本的是缺乏与群众的鱼水深情,缺少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而党员干部作风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作风改进了没有,群众感受最真切、评价最客观。
“粗口”和“结巴”是表象,是“官架”、“官腔”的两个极端。但大多数情况下,“官腔”却华丽、高贵、好听,冠冕堂皇,让人听起来不着边际,让人抓不到辫子。经常哼“官腔”的人,出口成章,自鸣得意,自以为聪明绝顶,却往往是一种“小聪明”。经常哼“官腔”的人,常常把空话说得实实在在,把假话说得真真切切,把大话说得豪情满怀,听起来是真理,用起来是废话,不过是用空洞的思想填满了空洞的时间罢了,群众反感,不爱听。
民调虽然“土气”,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群众就是爱听,听起来就是亲切。官员与群众沟通、交往,就要入乡随俗,多说群众一听就懂,一想就通的民腔民调。放下官架子,丢弃官腔,让自己的言行得到群众共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群众讨厌讲官话,你非要摆谱讲官话,群众就不跟你说实话,你就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每位领导干部都是从群众中来的,最终还要到群众中去。领导干部了解民情民意,不管用的什么语言,但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把政策措施“翻译”成群众能懂的家常话,如果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那么各项事业就在群众中就推不动、开展不了。
一个老想着做大官的人,自然会在说“官”话上下功夫,一个老想着做大事的人,自然会自觉得排斥这个“官”话系统。在基层,凡是“官腔”打得越响亮,与群众的距离越远,与群众沟通的难度越大;凡是唱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民调”,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都会尊重他,因为他说话是为了办实事、办真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拥护他干下去。
(文/邱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