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一号”是骗局吗】
人类自称自己的男性来自火星,而且连“火星文”都创造了,其实却谁也没去过火星,因为说去火星现在纯粹是开玩笑。
可是记得今年2月,中新社消息一本正经地说“4名华人入围火星移民候选名单”,并介绍主办方“火星一号”是“由荷兰私人公司主导的火星探索移民计划,目的是在火星建立永久殖民地”,而且最终选定的人将从2024年陆续被送往火星。
好在这件事的源头并不远。这家2011年注册的非营利机构真正出名是2013年4月22日启动报名时,当时两周就收到7.8万份申请,8月截止时收到了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万份申请。
中国多数媒体对科学报道的过程一般有反复。2013年5月10日的最初报道还引用了美国航天局局长博尔登也认为载人登陆火星是人类在太阳系的终极目标,而且该局也在继续选拔20名长期太空飞行的宇航员,申请人数已暴满。一周后,也许是看到了外媒上对这个项目可行性的质疑,新华社记者从项目CEO巴斯·兰斯多普嘴里得到的回答是:“因为非常复杂,计划不能如期实现的可能很大。”尽管此人还有后半句“但是只要我们看到计划还在不断进展就不会停步。如果我们判断实现不了了,当然就不会继续了”,“也许不能如期实现”仍成了焦点。
既然没把握,你逗我玩呢?两天后,有中国记者赴荷兰调查发现:该项目注册地竟然就是CEO的家,总部竟然只是在人家大办公室里占了几张桌子,连个logo也没有。联想到这个CEO又想打退堂鼓,不止一家中国大媒顿时拉响警报,大呼“疑似商业骗局”。
其实,要“调查”到人类移民火星目前还有大量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并不难,资金需要天文数字就更不用说了,要发现一周内报名费就超过100万美元,其中中国人贡献了十多万美元,也只是小学算术。可是,这个大骗局的受害者们即使有人试图要回报名费未果,却也没有民怨沸腾。有媒体置疑该项目“让人有去无回是否人道”,有报名者却答道:“总比眼前的生活有价值吧?”
【谁是井底之蛙】
毫无疑问,“火星一号”计划以极为夸大的前景从事着商业炒作,因为即使他们2013年12月就将载人任务从2022推到2025年,仍根本没有可能性。然而,中国媒体的软肋在于抓起科学常识就丢了法律常识。兰斯多普的确给社会展示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可是这构成诈骗吗?
还不需要用“科学上设想过、规划过却没实现的事多了”来辩解,关键是他们也没有向任何人承诺成功,更没有以此从你身上获取经济利益。请注意,该公司收取的只是一场选秀活动的报名费,而不是火星之旅的机票预付款。落选就退报名费?“超女”、“快男”退过吗?他们绝对募集不到项目所需的60亿美元,但他们也没傻到一步到位。
2013年12月,“火星一号”请美国空天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无人火星任务进行“火星着陆器”的任务概念研究,以验证一些永久居住的关键技术。由于以2007年成功发射的“凤凰”火星着陆器为基础,计划2018年发射的这台技术验证机初步估计只需25万美元。同时,以小卫星技术著称的英国萨里大学拟为该项目的火星通讯中继卫星完成同样的研究,需耗资8.2万美元。
为解决最终确定需要的40万美元,“火星一号”公司借助的是网上众筹。在两个月有效期内共8151人承诺通过购买各种纪念品捐款,但终以86256美元的差距宣告失败,承诺款项将退回原主。如果下一步兰斯多普再通过电视选秀、出售火星探险活动全程转播权等手段仍募集不到足够资金,这个项目当然将不可避免地失败。
然而,迄今为止这个项目的运行合理合法,中国媒体对其诈骗的怀疑于法无据。最丢人的是,只是因为2015年有了华人入选者,中国媒体突然集体遗忘了骗局,或许要到这个项目最终失败甚至华人入选者落选时,他们中才会再有人想起。
【思想是关键】
尽管中国记者找了一大堆科学家揭示载人登火星的技术挑战,兰斯多普有句话其实没错:“所有需要的技术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并非还没发明出来。所谓挑战,包括半年多才能飞到,能够往返的飞船体量和成本都将令人咋舌在内,其实质都是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只能说“眼下暂时不可行”而不是“绝不可能”。异想天开也好,欺世盗名也好,兰斯多普不过是瞄准了“制度创新”这个中国人正时髦却不得三昧的焦点。
回想美苏登月竞赛,最终美国耗资百亿弄回几十公斤石头和泥土,但如此“蠢行”是如何说服一个民主社会的议员和公众慷慨拨款的?其延伸收益又是如何至今被中国频频引用,为自己的效仿之举辩护的?如果不是用骆驼和风帆穿越大陆大洋难以想象,何来蒸汽机和核动力的发明?
地外环境下人类长期生存还有相当多的困难,为克服火星飞船返程的畏途,人们才设想了一去不返甚至先由老年航天员探路这类考验人伦的办法。然而南极点考察站为什么以“阿蒙森-斯科特”命名?何况,即使不去孤独历险,很多人终日挤在人堆里的过往不是同样充满荆棘坎坷?
有趣的是,中国人并非缺少野心。在集体主义哨音指挥下,中国天外开疆的星辰大海蓝图丝毫不亚于火星移民。如果只论技术能力,特别是从有无的角度,中国的步伐紧追美国;如果从与远景目标的距离看,美国也才刚刚起步,其“机遇”号探测器用了11年零两个月才在火星上跑完一个马拉松,打破苏联“月球车2”号保持的地外表面考察距离纪录;月球开发仍属画饼,美国就盯上火星,无非是企图以前沿未知领域开辟新赛场,保持优势。
然而,中国的举国体制力拔山兮却分身乏术,提供不了火星移民所需资金已是显而易见。在新一轮太空竞赛中,渡过难关前的美国甚至有人主张借用“神舟”飞船。不过,美国这次聚焦和发力的却远不是重达数千吨的巨型火箭,而是效率和合作。
NASA的预算今年只有185亿美元,但近地轨道,包括载人航天的事正逐步转移给私营企业,无异于经费以另一种形式的倍增。通过资助民营企业,美国无需国家事必躬亲,也可能开发出可望将火星之旅从几个月减至39天的磁等离子火箭,能使4名乘员从在月地空间停留60天逐步扩展到火星任务的“猎户座”飞船,以及2022年从一颗小行星上采样返回的技术,威力正蓄势待发。
中国式星辰大海还有一个问题。帝国雄心之下,对“月球/火星移民有意义吗”这样的问题自然要大力灌输正能量。其实真相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和可衡量的收益上根本没有意义,只不过“渲染意义才有助于激发社会大力支持”是科学技术规律而已。
这其实是个经济而非科学问题,太空移民最流行的理由是地球养活不了这许多人。然而,地球当然仍显现出其他形式的脆弱,但上世纪80年代的增长极限论早已过时。一个相关话题是粮食安全,中国人对此如此重视,无非基于“万一饿荒别人又不卖给你”的长期不安全感,问题是:当今时代,国际社会若对哪个国家连粮食都要禁运,同有土地、不遭灾还要饿肚子的国家一样,恐怕不是无缘无故吧?
说白了这就是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却有如下异数浮现:始终怕缺粮就更眷恋土地,这和自己饿自己形成的极端自尊心一起,又产生对疆域的极度敏感,再由此带来对“被殖民”的咬牙切齿,以及“中国人这么多,不殖民怎么行”的睡狮猛醒。
一想殖民,内心纠结再起:皇恩浩荡、八方来朝还是一战立威、虽远必诛?其实,看看中国商品与海外消费者的关系,中国大工程与当地社群的关系,中国移民/旅行者与当地社会的关系,方知这种纠结的荒谬。
本来,“火星一号”首批报名者中,中国以10241人仅次于美国,该项目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坚韧、适应、好奇、自信和创造五大素质,加上中国科幻小说的成就,这些都是好事。然而个体的好奇和勇气一回到集体的进取、追赶甚至取代的声势中,就变成了“不退报名费就是骗子”的公共舆论水平;而在星辰大海的实际探索中,本国教授们却总是发现:美国人没做过的事一来显不出我超越之势,二来必有其不可行之处。
作者:吴戈,军事、国际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