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刘翔扛起的“正确”,李娜追逐的“不正确”

刘翔终于退役了。

在人们心中,作为运动员的刘翔,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就退役了,没有人会再相信他还会站在跑道上。但是,读刘翔的“告别长微博”(全文参见@刘翔:《我的跑道!我的栏!》),感觉他仍然没有退役,仍然活在那个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国人织就的茧里。

展望未来,他要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和提升国人健康有利的事”——他仍然强调为国人而不是为自己而活,真让人心痛。

2000

(图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冠,成为中国骄傲。源自腾讯体育高清组图《盘点刘翔的辉煌时代 雅典奥运一战成神》)

比较刘翔和李娜的告别信,我们在李娜那里感受到的更多是运动本身的魅力。李娜也提到为体育做贡献,“开办李娜网球学校”、“帮助贫困儿童”,这是更自然、更个人的选择。同时,李娜更强调的是,要多和家人在一起。刘翔更多表达的是抱歉,李娜则是感谢。她连用21个感谢,让人想起奥斯卡颁奖礼上那些明星的做派。(全文参见李娜:《我的退役告别信》)

李娜给中国体育的最大贡献,不是大满贯冠军,而是她的争议时刻。她脱离体制的单飞,是她成功的最大因素。她曾在北京的比赛中对观众吼“shut up”;法网第二轮爆冷被淘汰,赛后被记者问:“这是你参加法网以来的最差战绩,能否对中国球迷说点什么?”她说:“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这三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不正确”。

2000 (1)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2014年法网公开赛女单首轮,2号种子李娜鏖战三盘以5-7、6-3和1-6不敌法国本土选手梅拉德诺维奇,职业生涯首次在法网遭遇首轮游。)

相比之下,刘翔就太“正确”了。雅典夺冠,“为黄种人争一口气”;宣布退役,也不忘提“人们说我是亚洲第一个拿到跨栏大满贯的跨栏运动员”,从雅典的辉煌,到伦敦的狼狈,这期间他一直背负着“亚洲”“国家”“民族”这些大词,并最终压垮了他的跟腱。

中国的运动员,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为国而战,最起码也是为某个地方荣誉而战。看有关NBA的报道,那些球员常常因为一点点伤势就进入“伤病名单”,似乎缺少运动员的英勇之气。中国的运动员则不然,他们的身体似乎是某种国有化的资源。

刘翔两次受伤仍坚持上场,甚至要“走完”跑道,说明他已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甚至,他的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国有化、集体化了。细读他的告别微博,有些语句仿佛是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我恨我的脚,我太爱我的跑道我的栏,如果没有脚伤,我……可惜这世界没有如果。”“我做梦都想在家乡父老面前,让五星红旗升到最高处,但脚伤却偏偏在备战前夕发生。”

在他的告别文里,人们读到的更多是回忆为国争战的荣誉,很少有个人的真情流露。他对自己因伤退赛的解释,就像学生笨拙而千篇一律的检讨。他强调的是“我要‘退休’了”,而不是“我累了”“我厌烦了”。告别文中的刘翔,是一个运动员,而不是“我”。

人们已经对举国体制搞体育反思很多。既然北京奥运会已经彻底扫灭了“东亚病夫”的形象,在伦敦奥运会,我们就应该开始享受体育本身的快乐,而不再是国家荣誉,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过程要漫长得多。

我很赞同马立明博士的一个说法:“刘翔是这个时代的人质。”(参见全文《马立明:输不起的刘翔,输不起的我们》)当然,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刘翔也是时代的宠儿,他所获得的一切都是时代给他的。但是,这个时代,确切说是一些人的国家主义观念或太过强烈的对民族自豪感的需求,绑架了刘翔。在雅典赛场披上的国旗,到现在还没拿下来,刘翔必须成为人们需要的那个刘翔。

但是,有时候我也怀疑,我们低估了中国的体育迷。李娜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她充满争议的行为尽管让一些顽固的人颇为不快,但是却赢得了更多球迷的热爱。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网球本身而不是冠军才喜欢李娜。长期的NBA和欧洲五大联赛这样的商业赛事直播,早已培育出了真正的体育迷,他们能欣赏纯粹的体育魅力。和体育迷相比,中国的运动员其实是非常不幸的,他们挥汗如雨,为国争光,但却不敢表露自己从中获得的快感。

或许,他们并不是不敢表达,而是根本就很少能从运动中获得快感。比赛永远是任务,需要的是能够获胜的技能和心理素质,而不是享受运动本身。和很多项目的运动员相比,刘翔已经是幸运儿,媒体的聚焦和商业的眷顾,使他至少不必为物质生活担心。

类似于举重、体操、跳水、射击这些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金的重点项目,运动员退役后往往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自我重建过程。他们需要想办法从集体人格中解脱出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说话,他们需要重新建构一个自我。尤其是那些没有获得奥运冠军的运动员们,更是一个沉默的群体。退役后的他们,不再有“国家”的朝夕相伴,而“个人”又该怎样生根发芽?

2000 (2)

(转型成功的劳丽诗)

从个人重建的角度,最出色的奥运冠军是跳水运动员劳丽诗。这位雅典奥运会双人项目冠军,退役后和很多运动员一样,保送到大学读书,毕业进了团委当小干部。她最终觉醒、辞职、开淘宝店。她的成功,并不在于作为淘宝店主参与了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的活动,而是她在微博上每天的日常。昨天,她发微博质疑漳州化工厂爆炸官方报道所用的一个词汇,“稳定燃烧”,后来又发微博道歉,说不懂得“稳定燃烧”是一个消防专业用语,她同时呼吁,官方提供的信息应该让普通大众更易理解一些——这些表现,并不能说明她有多高明,但却能说明,她已经在内心中彻底撕掉了“国家运动员”的标签,成了普通网友,甚至,她还想比很多普通网友更进一步,想成为一个公民。

运动员重建自我,并不需要上升到政治参与的层面。就词组的本意来说,“运动员”,不过是指运动能力出色的“人”而已。长久以来,我们赋予了运动员太多意识形态色彩,他们虽然运动能力出色,但却成为一种缺乏个人生命力的工具。折磨刘翔的,不是他那脆弱的跟腱,而是运动员的意识形态化。

耐克昨天为刘翔退役顺势推出了“平凡也能飞翔”的广告,其传递的观念仍然是含混的:“这个肩膀喜欢背上行囊到处跑,但它不怕扛起所有13亿人的期待”,“这就是条普通的跟腱,用太多也会受伤,但它无视所有借口,忍住伤痛,再赢回尊重”。一方面,这暗示出刘翔已经丧失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另一方面,却仍假想他需要背负13亿的期待,但13亿人的期待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仍然还要扛起?这种广告的商业诉求,仍然建立在“运动员为国争光不惜牺牲自己”这种观念上。这条广告的效果也是可疑的,因为很多人对刘翔的不满,并不在于他没扛起13亿人的期待,恰恰相反,是该卸下这些期待的时候,他还装作在扛着。

或许,只有刘翔从这种意识形态落网中摆脱出来,他才算是真正的退役,才会真正有一个新的开始。

(原标题为:《刘翔、李娜、劳丽诗:中国运动员如何重建自我》)

作者:张丰,读书人,媒体人,现居成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