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邓小平的追念与中国的道路

  最近,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切。人们通过这部电视剧重新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的功绩,也重新认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的深刻意义和价值。这其实既是对于过去的重温,也是对于未来的期望。

  从今天历史所到达的“点”上“回溯”邓小平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他所开创的道路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也能够更为人们所理解。其实,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看法,就是要根据人们把国家的使命托付给他的时候和他离去的时候的状况,以及国家此后的发展来进行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今天的发展给了邓小平和他所开创的事业最坚实的“支撑”,让他的形象能够在历史中得到世界的高度肯定。他不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他没有辜负他的使命和责任,他把一个国家带到了一个新的天地。这部电视剧叙述的时段止于1984年“十一”天安门前的“小平您好”,但其实他所承担的一切此后仍在展开,而他在历史考验面前的担当和勇气让历史的航向始终延续,直到今天。我们这几代中国人都是在“邓小平时代”成长起来的,追念邓小平,其实也是了解自己的历史,为未来增添信心和力量。

重新回到当年,思考邓小平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他历史的眼光和对于全球格局高度清晰的把握,是他对国家发展和富强的追求的坚定性和在具体策略及步骤上的灵活性的完美统一。他对于未来的想象力和实现这种想象的执行力都让人叹为观止。在中国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大国,他能够让国家最复杂而深刻的转型进行得相当平顺,而且让人民在这个巨大的转型中始终得到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他所面对的转型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不同选择的博弈,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但邓小平的工作让一切得以清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都是由邓小平所开辟的。时势造英雄,中国在那个历史时刻选择了邓小平;英雄造时势,邓小平无愧于中国和时代的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大发展当然承接了新中国的历史积淀,但将这些历史积淀成功地转型并获得新的发展则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这个“新时期”的历史所决定的。这一发展的核心恰恰是中国的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内”、“外”界限和中国固有的失败和屈辱的历史角色。中国从此从自己的近现代历史的规定性中解放,获得了新的空间定位。这一定位可能还并不完全清晰,对于它的评价也还有不同视角,但变化带来了新的全球性的形象是没有疑问的。同时,中国内部的改革,尤其是经济改革也为这一变化准备了历史条件。中国巨大的劳动力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开始在一个新兴市场中追逐梦想,寻找新的机会改变由于过去的匮乏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给了这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于是中国改变世界的历程伴随着“冷战”的终结而意外地开始了。

实际上,中国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正是中国内部变化和世界变化不可思议的同步的结果。在中国内部出现的超出原有匮乏和压抑时代的强烈要求,正好和一个正在到来的、全球性的信息时代由于交易成本下降而产生的大量剩余资本之间有了一个历史性接合。中国人民的消费渴望和通过劳作获得更多收入的热情以及资本的共舞所带来的结果让世界和中国共同改变。中国历史其实由于全球空间的变化而展现的活力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最佳表征,这里的“大历史”的变化可以说是出现了黑格尔“理性的诡计”的结果。中国已经展示的新形态无疑已经超越了现代性历史的限定,展开了新篇章。这一切的来源当然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但这也是邓小平所指引的方向带来的。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激活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让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未来,而这成为了中国人的新“共识”。所以,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许多次提到他最佩服的人是邓小平,《对话李光耀》一书指出:“李光耀看重已故邓小平,不只是因为邓小平是一个强势的领导,带领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大国前进,他也是划时代的华人领袖,扭转了欧洲人一直以来高高在上的姿态。华人的大时代来了。在这个宏愿下,一切不可阻挡。”

我认为,今天追念邓小平,最重要的是要追念他的精神。这精神一是担当的勇气,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他无畏的担当,勇于负责的气概在今天仍然是领导者最关键的素质。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有力挽狂澜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二是实践的智慧,他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精神和高度的灵活性与多重沟通的能力。这些智慧今天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宝贵的经验。今天的中国正在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中国梦的璀璨光芒在前方召唤,历史在新的起点期待新共识。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创造新共识的勇气和智慧会激励今天的中国人追寻更伟大的梦想。

作者: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