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的一篇讨韩檄文,重新把韩寒拉入到舆论的暴风眼。
虽然在此之前韩寒一直没有远离舆论中心,但是在代笔风波之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韩寒的转变,或者准确一点说叫转型。
想必大家都清楚,不管韩寒是否如肖鹰教授说的那么不屑甚至“无耻”,韩寒的没有学历是众所周知的。没有学历,不能表示没有能力,这社会上没进过学堂,但是进了知识殿堂的人比比皆是。肖鹰教授却简单下定义说韩寒的没有学历,韩寒的不进学堂,是对“读书无用论”的呼应,是反智的代表,这两者之间是如何构建起逻辑来的,确实匪夷所思。
当然,一个人有能力,不代表他能力超群。笔者在几年前的《请下韩寒,推广常识》一文中即提到过:韩寒所说的话,都是常识,在一个说常识还能被人热烈追捧社会,说明它是不正常的。
所以遗憾的是,肖鹰教授的打炮打错了方向,杀气腾腾的一番立论出来,没想到打歪了。更可悲的是,肖鹰教授还气势汹汹的给韩寒扣上反智主义的大帽子。不得不说,这帽子戴在肖教授的头上更合适一点。韩寒本身,或者说舆论塑造出来的“韩寒”是有问题,但并非肖教授缝制出来的这顶帽子。
舆论围绕韩寒不让其话题冷却,除了有利益关切之外,还有一点,说明韩寒早已变成一种现象,一种存在于社会上的被普遍认可的状态。
这里笔者说到的“见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见多识广的见识,我们不妨姑且把它理解为“特定年龄段透过自身经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韩寒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是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不得不说,他的文字有吸引力且有趣,再加上互联网的传播功劳,韩寒获得大批粉也是顺理成章的。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或许都曾经是韩寒,谁不曾年少轻狂,只是有相当多的人,在那个年纪不能像韩寒这般把自己的想法用那么牛掰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韩寒只有一个。但是“韩寒见识”,却是一个特有年龄段都有的现象。
韩寒的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进一步塑造出一个全民拥戴的“神”。我想,韩寒肯定是不屑于被称为“神”的,即便是韩寒的粉丝,也不会把韩寒当成神。但是,对一个人的崇拜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事实本身或许早就发生了逆转,想必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到最后我们都变成了当初极力反对的样子。
我们也不能说韩寒的见识是浅薄的,毕竟一个人的思想跟年龄一样是一直在成长变化的。一个时段有一个时段自己特有的见识和思想,韩寒很多锋芒毕露的文章,都是在二十几岁年少轻狂的时候写就的,而这个时期,恰恰是社会和舆论对其拥戴的关键时期。于是乎,借助于韩寒那个时期自己的见识,社会和舆论成功塑造出了一个“韩寒”。
调侃、犀利的文风是韩寒自己的,在被拥立之后,这种风格亦或说“韩寒见识”也被他的拥立者所模仿。但这种风格是肤浅的,或者直接说,公众所拥立起来的“韩寒见识”是肤浅的。这一点,韩寒自己也承认,他曾经说过: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就个体而言,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一个社会亦是如此。当平凡之路的音乐响起,我们可以理解为,那是韩寒在委婉的表达,表达自己在青春狂野之后,重新回归平静。那么对于韩寒的粉丝而言,你们的“母体”本身都开始转变了,你们又有什么理由固守肤浅呢?
对社会来说,允许“韩寒见识”存在,但不崇拜“韩寒见识”,才是正常的。
作者:金何,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