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印冲认为两岸关系敏感且复杂,报道两岸事务的新闻更应严谨且有根据,才不会落于传播偏见或一家之言。两岸新闻的取材,应避免“奇闻逸事”或“耸动言论”。点阅率至上的思维,也应扭转过来。
作者:罗印冲,台湾媒体人、《旺报》北京特派员。
【编者按】近日,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台湾电视节目中嘉宾的说法,称有台湾专家认为,“大陆民众常用手机上网,是因为买不起电脑”,引起网友骂声四起,各种嘲讽台湾人是井底之蛙的说法纷纷出笼。本期“反思媒体”邀请了台湾媒体人罗印冲撰文反思两岸新闻中的虚与实,他认为,两岸关系敏感且复杂,报道两岸事务的新闻更应严谨且有根据,才不会落于传播偏见或一家之言,影响到两岸民众对彼此的观感。以下为正文:
台湾专家一席大陆蓝领买不起电脑之说,引起大陆网友批评。
最近台湾联合电视台(UDNTV)找来专家谈两岸手机的使用差异,该专家表示,大陆蓝领阶级以前买不起电脑,用普通手机,现在智能手机出现,自然就更常用手机上网。
《浙江在线》等大陆部分媒体简化上述说法、断章取义。
《浙江在线》等大陆媒体简化上述说法,报道时刻意指出,有台湾专家称,“大陆民众常用手机上网,是因为买不起电脑”。甚至以“台专家:大陆人买不起电脑”等论断为新闻标题。此些报道在网上流传后,大陆网友骂声四起,各种嘲讽台湾是井底之蛙的说法纷纷出笼。
台湾教授高志斌指称大陆部分百姓收入低,消费不起茶叶蛋,引起两岸网友议论。
这件事情令人联想到2013年发生的“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事件。同样也是台湾专家的发言,最后都引来大陆民众的不悦和批评,尽管该专家曾解释,他所指涉的地方是大陆部分农村地区,仍止不住大陆网友如潮水般涌来的批判和指责。
1、媒体不应追求“耸动”断章取义
类似事件不断发生,问题出在哪里?有人说,媒体是断章取义的专家,只要有点阅率、能把话题炒作起来,就是好新闻。但这些专家的发言真的专业吗?他们所举的例子,真能代表全大陆的现象吗?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媒体产出新闻时,常会先思考能不能吸引阅听众,能不能引起讨论、产生影响力,因此在标题的选定和新闻角度的选择时,往往以”耸动”或“吸引眼球”为优先考虑,这也是为何会出现”大陆民众常用手机上网,是因为买不起电脑”这类过度简化的表述了。
同理,“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如果不加前后文,当然让大陆民众无法接受,甚至认为台湾人又在自以为优越,歧视大陆人,认为大陆人还活在过去普遍贫穷的时代。然而,如此新闻操作手法值得反思,毕竟没有完整呈现内容,容易给人一种”标题杀人法”的误解,对读者和新闻当事人都不公平。
2、专家发言也需谨慎客观
不过,反过来思考,这些所谓专家的观点,也不是无法挑战。例如,单纯以过去买不起电脑,直接推论到现在手机上网普及的现象,实在牵强,思维也过于简单。这样的发言本身不够严谨,自然会引来观众的挑战与质疑,这位台湾专家反而自曝其短。 至于“吃不起茶叶蛋”的说法,或许可以用其他表述方式呈现,最简单也最客观的就是直接引用当地经济数据,来呈现大陆城乡发展的差距,这绝对比用“买不起”或“吃不起”某件产品,还来得适切,也比较不会被认为具有敌意和攻击性,最后在纷纷扰扰的口水战中,模糊了主题。
3、媒体应当审慎对待两岸报道
两岸关系敏感且复杂,报道两岸事务的新闻更应该严谨且有根据,才不会落于传播偏见或一家之言,影响到两岸民众对彼此的观感。更重要的是,两岸新闻的取材,应避免“奇闻逸事”或“耸动言论”,点阅率至上的思维,也应扭转过来。
其次,尽管两岸关系近年发展快速,两岸人民往来达到高峰,两岸新闻和信息的流通越来越迅速,然而不可讳言的是,两岸之间仍存在不小差异与歧见,这不是几年内的交流与互动就能彻底改变。两岸民众都应以更包容的心态面对彼此的不同,减少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摩擦,互相尊重,增进沟通与了解,才是长远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