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凯:肖鹰教授,你赢了!

19日上午,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撰写的《“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一文在媒体刊发,随即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被直指为“倒韩檄文”。有人认为肖鹰的文章切中要害,也有人质疑他纯属个人炒作,更有学者指其文风颇似“大字报”式的批斗。19日晚,肖鹰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写这篇文章出于一个文化学者的责任心。

个人并非韩迷,也非韩黑。说实话,在肖鹰教授这篇文章之前,对于“骗子韩寒”和“天才韩寒”之间的争论,我并没有过多关注,争论双方都只不过是浪费了一些毫无营养的口水而已。“代笔论”方拿不出任何直接证据,全是主观臆测加上神逻辑;而另一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拿出能让对方闭嘴的“自证材料”——就算是原始手稿,也大有可能是你当时重抄一遍以“有备无患”。如此争论,能争出个名堂来那就怪了。

韩寒作为一个青年偶像,而且是以多种形象取得成功,又自出道起就一直伴随着争议,他的每一次出手,自然难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往往鲜花掌声和鸡蛋石头齐飞。无论从文艺角度还是社会角度,这种现象都非常正常,也显示了一个社会言论的包容性和观念的多样性。这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文化批评环境所需要的。

但肖鹰教授在此文及其后的接受采访中,却是在正确的观念下,用错误的证据进行支撑,以人身攻击语言对韩寒进行“裁判”。由于其提出的一些现象和理念,比如“现今吹捧文章太多,发表批评言论无非是想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工作,以助公众分清是非。”“现在部分媒体批评最大的问题即为不能就事论事,习惯抓住一些片段或态度性的文字‘断章取义’”, “一个文化学者如若关注当代现实,那就应该有肩负批评使命的意识。”等等,确实存在,能够得到许多网友的共鸣,也就为其真实目的——把尚无定论,且猜测臆断居多的“代笔事件”当成一个事实证据——提供了基础。肖教授认为自己是从《后会无期》反观韩寒现象,事实上也是肖教授借助韩寒的新话题来“旧事重提”,务令“代笔”坐实。

如果认真回顾“方韩大战”,仔细阅读肖教授这篇文章,只要不是双方的狂热粉丝,而是有点理智的旁观者,都能看出其中的“欲加之罪”。比如说,肖文中提到的韩寒的关键自证材料《三重门》手稿,就因为其“字工句顺”,就判定为“只可能是‘手抄本’”,其粗暴无知不讲理可谓登峰造极。

澎湃新闻上一个网友的留言,几可为此种“裁判员”之裁判判词:“一个智商正常、价值观正常的人,起码应该意识到,自己对韩寒的认识会受到起码三百六十二个因素的限制,妄言代笔是不负责的。简单来说,认为是代笔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两点,一是自己对韩寒认识的局限性,二是自己有多**(可惜,这个被和谐的词,也许是最准确的评语)”。

支持肖文的网友,基本都持“清理”、“肃清”、“小丑”等态度,最“理智”的观点,大概算是“韩寒的文章只是写给肤浅的人看的”。且不说韩寒文章肤浅与否,但就因为韩文肤浅就“倒韩”,只能说明连对手都没有找准。你不肤浅,完全可以不读他的文章,但有许许多多“肤浅”的人,读不懂“高深”的文章,需要一些能读懂、明道理的文字。这是作家个人作品的对象问题,你可以不喜欢,可以不屑一顾,可以看不起这样的文字,但你不应该“打倒他”。

但事实上,肖教授及其他“倒韩派”,其基本目的就在于“打倒韩寒”上。其文章和往常的倒韩言论一致,依然充斥着主观臆断,比如“坐实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这个偶像的继续存在成为无视社会公义的文化商人及其利益关联者恶意敛财的文化幌子”。联系《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刘仰 “支持把神话拆穿,把神像推倒”,质疑韩寒“不用说太多理由”的表态,可以看出,立场已经成为质疑者的唯一“立场”,语言如何恶毒、证据是否充分,并不是关键。

其实在我看来,韩寒从来不是一个神话,他也没有成为一个神,而只是一个年轻有才气、比较狂、喜欢自由、有自己思想、同时能把社会对自己的关注转化为事业成功的一个普通公民和成功商人。他有缺点,但只是性格缺点。如果说得更极端一些:纵然韩寒作品确为“代笔”,但将其视为“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也未免高看了韩寒,却看低了如阿来近日所说的那些“假文学之名伤害文学尊严”的人。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也许这是肖教授们刻意提升对手的等级,以证明自己的份量的做法。肖鹰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中国电影生态已经回归到一种“野蛮时代”,即谁的胆子大、谁无耻就是市场的赢家。其实肖教授这话没错,至少目前看来,肖教授已经赢了!

作者:廖德凯,专栏作者、时事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