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抵制媒体兜售的商业民族主义

有些媒体借日本话题打鸡血,挑逗和激发潜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吸引眼球。
有些媒体借日本话题打鸡血,挑逗和激发潜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吸引眼球。

跟某电视台的朋友一起吃饭,酒店电视屏幕上正放着该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又是关于日本话题,主播和专家轮番激烈地批评着日本。我对朋友说,你们频道怎么整天都只关注着日本,一打开电视就是谈日本,一谈日本,专家和主播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国际新闻只剩下“日本新闻”了吗?

朋友说,没办法,收视压力啊。我们也想多播点儿其他国际新闻,可是,一播其他国家的新闻,收视率就会下来,领导就会批评。一播日本话题,态度和立场鲜明强硬一些,收视率立马就上来了。所以,你懂的。

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为什么某些媒体那么热衷日本话题,原来纯粹是为了收视率,为了消费反日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是典型的商业民族主义,把兜售和消费民族主义当成了一种生意,你以为他真的是愤慨,真的是爱国,真的是捍卫国家利益吗?错,不过是借这种话题打鸡血,挑逗和激发潜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吸引眼球拼收视率。你的热血在心中流淌,他在那边盯着收视率提高广告价数钱数到手抽筋。

跟好几个主播朋友交流过这个话题,其实她们在播日本话题时也不愿用那么狠的词,可领导有要求,谈到日本时,用词必须狠。一个朋友说,他无法理解,很多人播到日本时用起“强烈抨击”、“无耻行径”、“丑恶嘴脸”、“气焰嚣张”、“疯狂挑衅”时是那么地自然和顺口,他就是说不出口。可领导有要求,播新闻时立场越鲜明,用词越激烈,收视率就越高。所以,必须语不惊人誓不休,必须狠,必须极端和激烈,才能调动起收视和围观的情绪。

难怪一些媒体在谈到日本时用词都那么狠,比如,某媒体的一篇对日评论很典型:鬼乃至阴之物。日本拜鬼之风盛行,实乃阳气不足之兆,实在不足为惧。曾经,日本虽政治上被称为矮子,经济上却被称为巨人。如今,这巨人二字也被后学赶超,日本自无优越感而言,只能事鬼,以求安慰。安倍作为首相,真应该思考国家强盛之源,切忌以“鬼”求补,最终会被吸了阳气,不治而亡。

瞧,这哪里是评论,分明是诅咒和谩骂,如街头骂街那般。

这也对专家和评论员提出了要求。著名评论员张天蔚曾在微博里抱怨:做一档合作节目,编导捎话说电视台高层希望我再“激烈”一点。我了解他们渴望让观众在几分钟里“爽”一下的心理,却真心不打算配合。在一个民粹横行、戾气爆棚的时代,如果我不能提供一点理性的声音,那就不如闭嘴。

希望评论员和专家态度激烈一点,很多电视台都要这样的要求。有一天参加某台一个节目录制,话题本身并没有什么冲突性,评论员们没有掐起来,一边的编导非常着急,几次叫停,“指导”评论员应该如此去掐,如何让观点激烈一点。如果不是顾及朋友面子,当时真想拂袖而去了。要收视率的话,请凤姐请苍井空请干露露去。很多编导,为了那点儿收视率,恨不得让嘉宾们打起来才高兴。

日本话题上,专家态度的激烈,背后多有着这样的收视率和阅读率驱动,专家言论不过是收视率的工具。

中国民间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激烈的反日情绪,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只是极少数,而有些“商业民族主义媒体”为了自身利益,放大了这种情绪。温和理性的声音得不到传播,呈现在媒体上的多是极端,客观中立的声音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鹰鹰相激,这番声音在日本媒体那边一呈现,激起的必然是右翼的亢奋,形成对抗的恶性循环。

媒体在现代国家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设定着讨论的议题,它影响着民众的情绪,它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形成影响,它已经超越了过去简单的中介、桥梁的媒介功能,而在成为构建国家关系中一个重要的一极——政客、媒体、公众三种力量共同构建着国家关系,而在这种三种力量之中,媒体又起着最重要的力量,因为民众的声音需要媒体去传播,民间对待他国的态度是由媒体选择、传播和放大的,政客对待他国的态度,也受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和情绪的引导。

所以可以这样说,媒体怎么报道,两国关系便怎样;有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民众。中韩两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两国政客和民众塑造的,而是由媒体的报道主导着,被媒体的一些报道牵着鼻子走。再温和的国家,都会有一些极端派,网络上都会有极端声音,如果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眼球,为了广告,为了发行量,只报道这些极端声音,却对民间温和友善的大多数视而不见,必然会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报道坏消息比报道好消息更有市场,报道另一个国家的偏激声音、将某个国家想像成敌人,更能带来关注带来广告。这样,媒体是赚钱了,可国家关系和民众情感却受到了伤害。

这种极端声音也很容易被政客所利用。有些政客就喜欢利用媒体炒作一些极端声音,从而绑架和裹胁外交政策。比如,很典型的是,日本媒体就常被石原慎太郎牵着鼻子走。然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公众的情绪被政治人物的情绪所裹胁,媒体被舆论的情绪所裹胁,政治人物又被舆论裹胁,死循环中,就是国家关系的恶化。

作者: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