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一种发生率极低但产妇死亡率极高的产科紧急症候,很容易造成产妇很快症状发作并死亡。最近,一次突发的羊水栓塞,引发了一次医疗纠纷,进而上演了一场“罗生门”。
医护人员集体“逃离”?
8月11日,湘潭电视台公共都市频道播出《湘潭县一孕妇剖腹产死在手术台上》报道。报道画面中,已经死亡的产妇孤单一人躺在手术台上,周围无人照料。而据报道称,此前手术室被反锁,患者家属多人强行推门得以进入。次日,湖南日报旗下华声在线发表报道《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医院称已尽全力》。报道称,当产妇丈夫撬开手术室大门后,却看到了妻子的尸体。“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
这两则报道组合在一起,成为此次舆论漩涡的起点。患者死于手术台并非奇事。但患者已死亡,家属不得进,医护人员却又不在现场,这显然是极不利于医院方的报道。如无合理的解释,医院很难说明自己没有过错。而在患者已死的背景下,无论何种程度的过错都会将医方推向极为不利的处境。
医患纠纷多见,而医生“逃离”不多见。《新京报》所刊登医生郑山海的评论就说:“我作为一名医生,认为在患者死亡后,医护人员集体失踪的说法,太过离奇。”
郑医生可能只是直觉,而微博上的著名医生@烧伤超人阿宝则试图从新闻视频中寻找端倪:“在砸开手术室大门前,患者早聚集了几十个人对医院进行了打砸,而且邀集了记者到现场拍摄。这种情况下,换我也早跑了,不跑等着被打死吗?”
从新闻视频中医院的碎玻璃来看,“打砸”一说可能是事实,但媒体和舆论没有时间予细节还原了。因为出现了新的讨论点。
婆婆延误儿媳手术治疗?
新的转折是这样的,13日,医药软件和新媒体“丁香园”通过对当事医院医生的采访给出了这样一个细节:“15时左右,湘潭市中心医院会诊专家到达该院,认同羊水栓塞的诊断。建议切除子宫。……副院长与患方交待病情并签字以后,17:15分切下子宫。”
从15时到17:15,中间差了两个小时,按照一些专业的说法,不少羊水栓塞患者甚至在症状发现一小时内死亡。这两个小时显然极有可能大大延误了治疗。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有人根据最初的新闻视频中,死者婆婆说“切除子宫就意味着再也不能生育”(大意如此)推测,是婆婆考虑儿媳的生育能力有所犹豫,而延误了手术签字。由于原始视频中并未提及在被告知需要切除子宫后拖延了多久签字,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成立的空间。“丁香园”也随后发微博证实“希望生二胎”。同日,凤凰网“唐驳虎”的评论也认为:“家属对医学不了解,没有及时同意转为剖腹产,这是导致羊水栓塞未能避免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的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络中,“婆媳矛盾”一直是容易引爆情绪的大话题。这下猜测有如在微博上扔下了一颗大型炸弹,女性网友更是对此义愤填膺:
@侯虹斌:看到最初的新闻情绪激烈就怀疑报道失实;现在一看,原来就是一个恶婆婆家庭既成功地让儿媳挂掉,方便儿子以后再娶新人生儿子、又能从医闹中大赚一笔的故事啊
“反转”是中国网络争论的常见戏码,并且,你不能指望只出现一次。14日,其他媒体迅速跟进事件并重新还原事实。财新网重新采访了死者的婆婆:“张女士(死者)的婆婆告诉财新记者,院方是在5点过对她说,产妇如果不切掉子宫,就难保大人,‘因为我们看到情况很紧急,马上就签字了。’”
显然,争议就在,到底是下午15时告知还是17时告知?而根据最初湘潭电视台的报道,湘潭市中心医院的医生15时到达,17时告知要切除子宫,这与财新网的报道吻合。尽管医院方面始终没有对这些细节再次表态,但比较而言,患者家属在17时得到通知而迅速签字的说法似乎更可信一些。假若属实,则微博上的愤怒则又成了无的之矢。
舆论该反思些什么?
在传统媒体大量跟进后,事情已经回到医疗纠纷的常规解决轨道。但回顾整个事件,舆论风向的不断变动才最耐人寻味。
《新京报》是少数敏锐地感知并提出这一点的媒体,媒体人“午夜侃人”在其上发表的评论说:“都知道,涉医事件的舆情沸点很低,而动辄抨击医德,也是流行的喟叹。在该事件上,公众情绪的躁动,也是‘呼之即来’。……如果说,听信一面之词易坠入‘真相迷途’,那轻易地转向‘另一面’,也有些失之贸然。要看到,随着各方不断抛出的说法,似乎陷入‘罗生门’。”
微博上的人可能就更“犀利”也更不客气了。@破破的桥的微博可能是这次舆论漩涡最切中要害的总结,他说:“羊水栓塞那个新闻,综合医患和婆媳关系两个热门议题。先是记者用描述暗示其为医生缺乏责任心的医疗事故报道,得到了眼球,后是评论员将自己靠搜索得来的非专业医学知识,将其扭转为病人无知和女权不彰导致,得到了流量。在双方站稳立场的情绪狂欢中死者被消费了两遍。最后医院病人私了。真是太中国了。”(文/邱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