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中国人越来越不喜欢足球了?

前不久,国际足联执委张吉龙很含蓄地指出:“足球在国内未必是第一运动”。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调查印证了这一点,数据不会撒谎,不会掩丑,结果显示,足球在中国的观赏率是10.4%,还不到篮球的1/3。

采样过程足球迷难以启齿,导致数据失真?有这样一个段子广为流传:一个足球迷在家偷偷看国足,有敲门声,急忙关电视,涨红了脸给朋友开门。朋友见其狼狈相,问:“你在看黄片吧?”球迷赶紧否认。朋友打开电视:“原来你在看国足!”球迷马上辩解:“不是,不是,我在看黄片。”

不过,“难以启齿论”还是未免牵强,因为欧洲、拉美的足球盛宴足够“高大上”,就算中国足球也在复苏——恒大捧起亚冠奖杯,足协荣膺亚足联最佳、中超球市和赞助都是亚洲第一,习主席频频推动足球外交。而中国男篮近两年不怎么灵光,中华台北、印度都敢输,丑闻和笑话不逊国足……

观赏率足球惨败给了篮球,参与度很可能更low,同一份调查报告里,足球和篮球加在一起参与率6.4%,也没有广场舞高(6.6%),足、篮相比,足球又不值一提。从校园和社区场地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到足篮球参与度,学校足球场少得可怜,还经常出现“冷场”,而篮球场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总是争相“抢占地盘”;至于社区,恕我孤陋寡闻,从没看见过足球场,篮架倒是不难寻觅。

足篮之争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和地域性,80后喜欢足球的相对较多,85后和90后则更热衷篮球,现在的大学踢足球的寥寥无几,在女生眼里打篮球的才是男神。女孩的好恶充满诱惑力,大妈的好恶则恰恰相反,只能说年轻真好。篮球更强调炫酷、耍宝和个人英雄主义,一个大力灌篮往往可以征服场边的漂亮女生,而足球场边压根儿没有女生……

国内大城市足球普及尚可,虽说很多是四年一次的间歇性伪球迷和赌徒,而在人口更多的农村,足球处在没有氛围、没有影响,没有设施的“三无状态”。农村一个村,一个镇,甚至一个县都找不到一块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倒是通行的标配。

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场地大小决定了篮球为王,足球在地皮紧俏的中国难以推广。水泥地的篮球场维护成本低,可以作为袖珍广场,可以停车,可以晒谷子,用途多多;而足球场相形见绌。设施的匮乏是制约足球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以前孩子就是摆两个砖头当球门玩得不亦乐乎,易拉罐、瓶子盖、石头子儿都可以当球踢,说到底,足球不那么讨人喜欢了,不如篮球吸引人,更不如网络游戏那么上瘾。

篮球文化的输入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就像美国的垃圾快餐食品肯德基、麦当劳,刚开店时让国人激动不已,以为是世上最拉风的美味,篮球也是顶着NBA光环火起来的。篮球在美国四大职业联盟里地位尴尬,永远要受橄榄球、棒球的排挤,遭到冰球的挑战,有时候也被网球、赛车、摔角、拳击、高尔夫抢收视率,忧患意识逼迫NBA疯狂开拓中国市场,所以篮球在美国排不进前三,却成了中国第一运动。

国内的体育传统和信仰还比较淡薄,习惯于“随大波”,喜欢的体育项目忠诚度不高、多元性不够。篮球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姚明闪耀NBA,是NBA文化对中国体育的入侵。其实NBA在美国本质上属于黑人文化,但在国内则是被贴上嘻哈、扮帅、张扬的个性标签。更强调团队配合的足球,无法满足新一代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欲望,他们觉得足球太枯燥、太乏味,缺少一次接一次的高潮。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为了跟上全球化的脚步,为了展示开放的大国胸襟,为了在世界上加强互信和主导力量,足球都是要搞好的。篮球严格说不是世界性运动,而是NBA文化对中国体育的大规模进军。

中国人喜欢篮球没什么不对,但若是美国商业渗透的结果(NBA中国赛一张VIP门票就能定价20000多),还是说明我们太容易被左右;中国人不喜欢足球也没啥可惭愧的,但轻视足球这项通用语言,还是说明我们缺乏主动与全世界交流的诉求。

(大公体育杨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