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人口密度最高之一的国度,人均耕地比中国还少。但就是在这样一个面积仅比海南省大一点的国家,每年可出产120亿公斤牛奶,能将6000个奥运会赛场大小的游泳池灌满。荷兰乳业背后,是怎样的机制?
Ketelaars是荷兰一名普通奶农,一家五口住在阿姆斯福特郊外。他一般这样度过一天:早上5点起床,与妻子一同去牛舍牵出奶牛,打扫、加饲料,每三天清洗一次储奶罐。
荷兰夏至已至,下午两点多室外就有些燥热,奶牛们喜欢凉快的地方,有几头脾气比较躁的已经等在牛舍门口。但是大部分奶牛们被训练得很听话,进了牛舍会排着队走向挤奶机器人(29.010, -0.26, -0.89%),在这之后菲仕兰公司的奶罐车会来收奶,Ketelaars和妻子便能偷闲喝杯咖啡。
近两万名Ketelaars这样的普通奶农,组成了菲仕兰合作社,菲仕兰合作社全资拥有全球五大乳品企业之一的荷兰皇家菲仕兰有限公司。在这个世界人口密度最高之一的国度,人均耕地比中国还少。但就是在这样一个面积仅比海南省大一点的国家,每年可出产120亿公斤牛奶,能将6000个奥运会赛场大小的游泳池灌满。新浪财经带你探寻荷兰乳业背后,是怎样的机制?
荷兰采取合作社模式,奶农是企业老板
菲仕兰是荷兰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也是唯一拥有“皇家”称号的乳品公司,由荷兰皇家菲仕兰乳业合作社全资拥有。菲仕兰的中国业务包括“美素佳儿”婴幼儿奶粉,还有益生元、D90脱盐乳清粉等中高端乳品配料以及奶酪等乳制品。
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奶农都是自愿自发组成合作社来经营奶业的。全球最大的6家乳制品公司,就有三家属于合作社模式。经新浪财经调查,比如菲仕兰合作社就有13887个会员农场,牧场数量占整个荷兰的80%左右。合作社分为21个区,每个区有地区委员会,一共210个会员形成了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会员理事会。
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是这样的:奶农给公司提供牛奶,公司用现代化的工业和科技将牛奶加工成各种乳制品出售。它的好处在于,奶农利益跟企业紧紧捆绑,每个奶农都是公司所有者,对牛奶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全权负责,同时享受公司业绩带来的福利。
以菲仕兰为例,奶农 90%的收入取决于乳业市场状况与公司业绩,公司盈利的55%以现金或债券形式支付给奶农。会员牧场的牛奶,菲仕兰必须全部收购,且会员享受保底收购价,价格取决于市场,即便公司业绩特定时间内不尽人意,奶农仍能以市场平均价卖出牛奶。
会员奶农和菲仕兰公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如果会员奶农为了一己私利而以次充好,有可能会毁掉整个合作社的利益。而在中国,一般是一家乳品企业旗下管理着众多奶农,奶价由企业制定,奶农的话语权相对薄弱,也造成了奶农的懈怠,奶农并不关心企业发展。
荷兰以家庭牧场为主,牛奶单产比中国高50%
荷兰的奶农通常接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不少奶农甚至取得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农业学士、硕士学位,经营方式以家庭牧场为主。而在中国为了加强对奶源的掌控,避免三聚氰胺事件重演,兴起了建大型牧场的热潮。其中的一个弊端是管理困难,疫情风险较大,对环境的污染威胁也比较大。
荷兰农场的平均奶牛数量,在160头左右(存栏量),平均每个家庭牧场的泌乳牛数量在85头左右,牧场牛奶均产量约60万公斤。在中国,每头牛平均产奶5500公斤,荷兰这一数字是8063公斤,高近50%。
这些牧场大部分来自家族继承,积累了熟练的养殖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为家庭收入全部来自于牧场,因此对牧场看得很重。虽然是继承制,但荷兰养牛的门槛并不低。如果儿子要养牛,先过父亲那一关,表现合格才能继承;除了菲仕兰合作社时常抽检,银行也会根据牛奶的质量和产量,决定给贷款量。
荷兰的牧场建设和管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牧场为个体向银行贷款的现象非常普遍。根据新浪财经调查,2006年,Coen Wantenaar从父母手中接过牧场。之后,投入200万欧元翻新设备,光是一台挤奶机器人(一人一小时挤奶90头牛)就花了15万欧元。
荷兰牛奶把关严苛,抽检不过关可能面临破产
荷兰的牧场家家有储奶罐,每三天,菲仕兰收一次奶,一辆奶罐车同时收三家牧场的奶。储奶罐中的牛奶在运走一两天之后,奶农就可以登录菲仕兰网站看到牛奶的质量和价格。
从农场的储奶罐抽取牛奶时,驾驶员会取样,除了手工记录,取样容器带有GPS定位装置,万一牛奶出了问题方便找出肇事者。一旦检测发现,生奶质量不合格,那么,奶农的麻烦就会很大,因为一整车奶都要被废弃,另外还要赔偿其它两家3天的牛奶产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欧元。
如果一家牧场一年内2次达不到安全标准,会被取消会员资格,合作社将拒收牛奶,保险公司将拒绝为经营活动承保,银行也会拒绝再贷款。农场将面临破产。
荷兰奶牛以放牧为主,政府对奶牛福利有规定
中国的奶牛大多是集中圈养,但在荷兰,政府倡导放牧。在荷兰,沿途随处可见一群群奶牛悠闲地躺着休息,或者站着吃草。
荷兰政府曾做过一项统计,75%的荷兰人希望看到漂亮的奶牛在广袤的草地上吃草。荷兰政府也要求,让奶牛走出牛棚,到草地吃草。但是,尽管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奶牛产奶量和品质会高于集中饲养的奶牛,但让奶牛在草地上自由生活,必然会增加奶农的劳动强度和管理难度。
为此,菲仕兰曾用了一年时间,开了几百次会议来说服奶农,并为此每年投资 4500万欧元来鼓励和扶持奶农进行户外放牧。荷兰的乳业协会还经常对牧场进行暗访,确保奶牛能生活在较适宜的环境中。
有人批评动物福利是“矫情”,但这种“矫情”在荷兰是共识,比如每头牛有自己的身份卡和档案;严格限制在奶牛身体上烙印;保持牛圈及活动场所的必要空间;要使牛蹄保持良好状态;尽量减少抗生素等等。
“牛舍要时刻保持卫生,牛像婴儿一样,要有比较洁净的环境,”Coen对新浪财经说。他家牛舍铺有保护牛蹄的软性地板,怀孕的母牛单独隔离,为奶牛配备了按摩刷。
荷兰对牧场环境控制严格,牛粪多要收税
荷兰政府对于牧场方方面面的管理十分细致,特别是对牧场环境有严格要求。这也让荷兰得以一直保持优美的生态环境。
Ketelaars家的农场土地面积有8000平方米,但除了住宅、牛舍以外,大部分是开阔的草地。习惯了中国的人口密度,看到那么多地空着,不由会觉得可惜,我问Ketelaars是不是可以将这些地利用起来做些别的。但Ketelaars说,绝对不行。
在荷兰,即使要加盖牛舍,都需要多级政府审批,流程复杂,从申请到审批成功需要2-3年,这期间,万一牛粪的气味影响到邻居,遭到邻居投诉,牛舍就盖不成了。
新浪财经获悉,荷兰对牛的粪便处理也有极严格的规定:每100平方米的面积可以产生2头牛的牛粪,超出部分每头牛每年要支付200欧元。政府对运输牛粪的车都有GPS定位,清晰掌握运输量及方位。
在荷兰牧场,基本看不到成堆的牛粪,牛舍里的粪便随时清理,没有形成堆积状态,这与国内的一些牛舍迥然不同,国内一些养殖企业经常会因为污染被周围居民投诉。
中国欠缺在管理,不可照搬荷兰模式
实际上,不少业内人士包括菲仕兰公司认为,中国的乳业在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方面已经非常先进,与乳业发达国家没有太大距离,更多问题在于管理方面。
但是,合作社一体化的模式,在中国推行也有一定困难。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肖知兴就认为,中国各地区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因而合作组织的方式也应因地制宜,不应照搬荷兰或其他某一地区的经验,也不能单采用一套标准。
“就乳业而言,我国的土地政策、合作制历史传统与乳业发展现状显示,适度规模的中型农场更为合适。中型农场相较于体量庞大的大农场更具有灵活性,并能够与家庭种植相配套,使农户能够根据所掌握的资源自由调配,充分发挥微观经营主体的作用。”他说对新浪财经表示。
文/新浪财经华东站记者 徐雯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新浪财经,研究方向:食品饮料、快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