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贵州凤冈县疑被传销者忽悠,致75亿元项目泡汤”的消息引发关注。其实,若不是“75亿元”吸人眼球,这不过是骗子骗取地方政府立项,然后又以此到民间圈钱的老把戏。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府为何总是轻易“上当”?
地方政府招商受骗相当普遍
落后地区的政府经常落入骗子的陷阱
贵州凤冈这次落入的骗局,是典型的招商骗局。虽然骗子江宇翔是个有名的传销头子,但骗取政府批地立项跟传销没有关系。江宇翔的骗术并不十分高明,其考察各地文化旅游产业时所使用的两个头衔“世界中华民族联合会理事长”和“美国全通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一看就骗子意味浓厚,真要查证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江宇翔的这场骗局,厉害在玩得够大,弄的是一个“广泛渗透到保健、农业、食品、房地产等产业”的大项目,甚至是贵州省“十二五”计划的重点项目。若不是江宇翔因为在别处因传销被列为通缉犯,这贵州凤冈的骗局还不知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地方政府,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陷入招商骗局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
今年初,甘肃永昌一个“占地5万亩、总投资60亿元、年产60万头肉牛”的政府招商项目,被曝光是“吹牛”项目,除了划拨的5万亩地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快过年的时候,随着不断有农民工讨薪,甘肃永昌这一戈壁养牛“神话”灰飞烟灭。这个项目的不靠谱之处在于,不仅国内没有年产60万头牛的项目,甚至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项目。结果招商资质审查时“一路绿灯”。
同样是今年,陕西两地方政府的两个项目,一个投资38.8亿元、预计销售收入240亿元,签约两年后,悄然取消;一个投资2.6亿元、拟征地177.2亩的项目,却成了涉嫌诈骗的工具。这些项目,都是做着做着才发现不对劲,而在这之前,项目在大型展会上签约、挂牌成立、设立办公室,骗子早就把项目拿来行骗了。
类似的“招商骗局”,还能找到很多相关报道。
但这些地方政府官员真的这么笨吗?未必
一个价值75亿的重点项目,地已经批了出去,文件上许可了一大堆优惠措施,省、市、县各级领导到场视察,结果却是一场骗局,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纯粹是因为地方官员太笨被忽悠了吗?许多网友都不认可这种说法。
一位网友称:“纯被忽悠了吗?我看未必:纯被忽悠,那可见当官的有多蠢!如此蠢材,他们都是怎么爬上如今的官位的?如果不是真的蠢到如此地步,那恐怕内幕实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75个亿,就是吃下去一半,你们也不怕撑死!”
另一位网友则称:“百度了一下,从2011年开始,网上对该项目及江宇翔的质疑非常多,凤冈官方都没知觉吗?舍不得那份‘政绩’才是真目的!”
凤冈政府到底为什么上当,现有的资料还无法得出结论,但网友们指出的,却是很有价值的思路。事实上,骗子们往往就是这么想的。
骗子盯上了地方政府的哪些弱点?
官员谋求升迁,因为有强烈的“土地引资”驱动
在可以找到的地方政府遇到的“招商骗局”中,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骗子们“骗到了地”。在中国,《宪法》修正案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地方政府成为本地区一级市场唯一的土地出让方,市县政府官员是中国国有土地的法定批租人,这是骗子们盯上政府官员的最大原因。
土地出让的审批权,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则是他们进行招商引资的本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适宜的地方经济分权,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与其辖区经济绩效显著相关,而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投资驱动的,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发展辖区经济的主要手段。 地方政府官员为增长而竞争自然就演变为引资竞争。哪里招商引资的效果更好,哪里的官员更容易得到晋升。
除此之外,现行的官员晋升制度非常看重官员的早期表现,一旦某些成功就可以给上级发出强烈的信号, 从而有助于官员进入晋升快道。而如果一个干部在某一职位滞留过久,导致年龄超过了某一规定年限, 那么他的职业生涯就会因此停滞。而且,最近几年,随着干部流动速度加快, 官员在一个职位上任职的时间也进一步缩短,这就加剧了官员追求短期政绩的倾向,如希望在短时间内在招商引资方面有重大突破等等。即便出了什么差错,发现的时候往往也已经拍拍屁股走人了。
官员对招商引资是如此渴望,以至于在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零成本批地”情况,这自然会引起骗子的觊觎。
官员共谋让骗局被揭发的可能性降低
在一些对招商骗局的报道中,让人很惊讶的一点是,项目明明不靠谱,但却在领导还没有最终拍板的情况下,发改部门、国土部门就一路对项目开绿灯。往往没有任何人指出项目的问题之处,这当然也是一个体制问题。因为这些部门虽然有垂直领导机构,但首先是地方政府的“下属部门”,因此极有可能在共同的激励下对不靠谱的批地等行为达成某种默契,,促使土地管理的目标让位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第一目标,,因此土地监管不严自然成为地方土地部门的一种理性选择。 在现有的财政和政治激励下,地方政府官员有动机进行合谋,从而导致骗局得逞。
这种官员合谋,当然也是被骗子盯上的地方,辅之以金钱打点,经常是无往不利。
频发的“招商骗局”该如何解决
大幅度削弱官员的“招商引资权”还不现实,但可改变地方政府垄断供地现状
不少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的学者都指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中,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国从以前的“超级国家公司”,分化为成百上千的地方政府“中型公司”,从而降低了过高的经济运行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这里的前提就在于给了地方政府很大的权力,尤其是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的权力,这导致地方政府的动力非常强大,以致很多地方政府都喊出了“全民招商”的口号。甚至地方政府的“共谋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基层政府执行上面僵化政策时所表现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
如果大幅度地削弱官员的“招商引资权”,在地方市场经济还没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可能对经济发展有所损害,因此这一做法目前并不现实。
可以考虑的做法,是改变地方政府在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供应地位,使官员无法轻易“零成本批地”,这会让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更加审慎,降低受骗的可能性。
法律应该严惩各种不负责任的政府招商行为
地方政府之所以经常冒险去签各种不靠谱的合同,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政府本身,风险还并不算大。政府投入最大的基本就是土地,土地是跑不了的,就算最后证明是骗局,土地收回就是了。这就是为什么凤冈官员在骗局揭穿后强调,“此事对政府没有影响,因为政府没投一分钱。”
类似的口吻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到,如前几年在河北省鸡泽县,一项被列为省重点工程、投资数亿元、占地180多亩的招商引资项目被证明是骗局后,官员竟然声称,“骗子能骗政府什么?他一寸土地也带不走,政府不会有丝毫损失,相反,随着土地的不断升值,政府卖给别人还会赚不少。至于那些承包工程商被骗,那是他们贪图高利润,与政府无关。”
是承包工程商贪图高利润才会上当吗?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没有政府的大肆宣扬和官员的频频出面背书,承包工程商又怎会上当?同样,凤冈的项目,骗子之所以骗取政府立项,不就是为了在民间圈钱,民众的损失,政府岂能说撇清就撇清?
对于这样的情况,法律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为骗子背书的政府单位,应该需要承担部分民众的损失。上当受骗的官员,也必须得到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