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阶层的慈善投资——潘氏豪捐还不够有“范儿”

因慈善被人消费的看来不止是陈光标,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豪捐哈佛”同样引发了舆论热议。只不过陈光标更多时候被人奚落为娱乐界人物,而后者引发的争议或许才真正有关慈善伦理。

当媒体曝出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署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合9300万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时,潘石屹一下子就被置于舆论风口浪尖。为什么在国内致富的地产商却助学国外高校而不选择国内名校?这让很多人心里不是滋味。

慈善无国界这是常识,但如果行善者的角色不是你喜欢的类型,这常识就会被人忽视。中国房价高大上,但中国地产商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并不高大。很多网民一味地攻击潘石屹“豪捐哈佛”,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地产商在中国的土地上掘取了民众的财富,却又把真金白银贡献给了国外。很自然的,他们会认为这是“不爱国”的表现。

评价他人的行为,从不以法律条款和法律原则来衡量,而是依据个人情感好恶,甚至常常以似是而非的“政治正确”原则来要求他人,这是我们公共生活中的一块短板。潘石屹无论把钱捐向哪里,这都是他的自由,任何不违背法律的自由,我们都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你可以保留你的不理解,但不能以一种“政治正确”的方式占据所谓道德制高点对其攻击和谩骂。网络上如潮的质疑声中,“豪捐哈佛”就等于不爱国的指责占了很大比重,这也映衬出在一个法治意识欠缺的社会里,人们评价他人的标准往往是不稳定的,甚至是混乱的。

我并不反对潘石屹“豪捐哈佛”,我更感兴趣的是潘氏集团“SOHO中国助学金”的慈善理念。潘石屹的妻子、SOHO中国CEO张欣说,“SOHO中国助学金”是在全球范围内捐助1亿美元助学金,资助在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6.5万人民币以下的学子都可以申请。

张欣希望让中国贫困的学生知道“最好的学生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只要考得上,就不用担心经济的问题”。这话听着着实温暖,也很励志,但就是“家庭收入6.5万元”这个数字让人有些纳闷。

这几年高考,大城市的高考人数都出现了下降,出国热是原因之一。选择本科就出国就读的家庭,绝大多数都非富即贵。年收入6.5万以下的家庭中的孩子,在中国读大学经济上就显得有些吃力,遑论出国留学?换句话说,如果家境不够殷实,出国读本科的念头大抵想都不敢想。那些在世界一流名校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到底有多少是来自家庭收入在6.5万元以下的呢?

“SOHO中国助学金”倡导的价值理念很棒,“最好的学生就应该接受最好的教育”,问题是,我不知道这样的价值倡导能否激发起中国贫困家庭的孩子出国留学的勇气?如果真是家庭收入6万元以下这个标准,那么受捐者和捐献者的交集很可能就是空集,捐赠的价值何在?

好在查阅资料后才得知,在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家庭收入六万到七万美金是一条线,低于这条线的可受最大限度的资助,既包括学校的奖学金,也包括潘这样的指定方向的私人捐款。是不是媒体报道有误?托记者朋友再次核实张欣回应中的“6.5万”到底是人民币还是美元,朋友说对方已经不再回应这个问题了。

如果“SOHO中国助学金”资助范围真是家庭年收入6.5万美元以下的中国家庭,这个资助标准其实和哈佛耶鲁等名校是统一的,只是6.5万美元的年收入,折合人民币40万左右,这在中国已经算是中产了。不是雪中送炭反而锦上添花,潘石屹的捐赠会不会同样被炮轰?

我宁愿相信媒体在报道张欣回应时的6.5万是美元而非人民币,这样才不至于让人认为捐赠理念和现实感受完全不搭界。潘虽然不是在国外受的教育,但这么多年来已有国际背景,即便在国际背景下看,说他是精英也不为过。精英阶层的共有意识之一,就如某经济学家说的,是百分之十的人影响这个社会。在国外名校攻读本科的学生,当然可以看作是潜在的社会精英,精英资助准精英,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况且,慈善也是一种人道投资,要看社会回报,而精英的孩子们受到资助后对社会产生更大的推力,也许这就是潘想要的回报。同时,慈善要有推己及人的动机,我们都是对与自己同样经历、同样阶层的人感同身受,潘石屹和张欣作为精英层来资助准精英层,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只可惜他们在回应网民质疑时,偏偏要打上“贫困”的招牌。

按照自己的逻辑大胆地捐钱,却又按照大众的逻辑小心翼翼地解释。一不小心,捅了一个“6.5万元”的篓子。

很多人都在用四年前张磊豪捐耶鲁的例子力挺潘石屹。2010年初,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磊向耶鲁大学捐赠888.8888万美元的事。那一年张磊在回应媒体质疑时说得很坦率,“耶鲁大学改变了我的一生”。为什么要选择“888.8888”,张磊同样不回避世俗,“8”在中国谐音是发“发”,代表了财富和运气。记得当时有人评价张磊,8888888美元这样的数字,都证明了他既不是什么吃里扒外的“卖国贼”,也不是什么超越国界感动地球的“天使”,更不是什么借此机会“扒下了中国教育的内裤”的正义斗士,他只不过是一位由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培养出的职业商人而已,如同华尔街的那群精英一样。

我喜欢这样的坦率和直接。捐就捐了,说就说了,捐了也未必需要什么高尚的理由,只图一个“我愿意”。

只要无违法律法规,慈善终究还是个人的自由之事。有范儿的人生,从不需要向所有人做多余的解释。相比四年前“豪捐耶鲁”的张磊,我还是觉得潘石屹的“SOHO中国助学金”不够有范儿——要么干脆不回应,回应就要回应得彻底。

作者:陈方,《燕赵都市报》评论部主任,2009年获首届全国媒体评论大赛新人奖。长期为《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潇湘晨报》《青年时报》等报刊撰写评论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