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忠:中日交恶源自甲午战争

今天将迎来甲午开战120年。在此历史时刻,省思甲午战争双甲子,深具两大意义。

第一大意义在于今日东亚情势与120前甲午开战前夕十分酷似。

第一个是中日国力消长与逆转。甲午战前,中国君临东亚两千年,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叫「华夷秩序」,以「册封—朝贡」方式将周边国家与地区纳入,形成古代版的东亚共同体,同时,中国也以文化力量在东亚形成「儒教」与「汉字」文化圈。然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将中国远远拋在后头,强势的地对中国展现「取而代之」姿态,甲午之战可说是中日第一次国力逆转。中国实践改革开放30年,现以「中国崛起」傲视同群,2010年国内生產总值超过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中日在近代第二次国力逆转。

第二个相似处,与120年前一样,中日关系现处于紧绷,随时可能擦枪走火,交恶焦点都在海权与领土的争夺。120年前,日本已有扩张野心,如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日本为併吞琉球铺路,并在5年后如愿。其后,日本开始筹谋北取朝鲜、南夺台湾,甲午战后顺利获得台湾,并开始侵略朝鲜,最终于1910年成功併吞朝鲜。

今天中国崛起的气势在外交方面从「韜光养晦」走向「有所作为」,同时,对海权的重新重视,也表现在强势应对钓鱼台、东海气油田、东海航空识别区等议题,并与欲守护既得利益的日本发生激烈踫撞。

第二大意义在当今中日交恶的两大原因,即「历史问题」与「钓鱼台问题」,都起源自120年前的甲午战争。

所谓「历史问题」包括八年抗战的后遗症与现时日本政府与社会如何看待过去侵略历史。2008年至2010年日本民主党执政时期,由于在历史认识问题採取较为诚恳态度,不鼓励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使「历史问题」沉寂三年。然而,自安倍晋三再度入主永田町总理府后,因安倍本人亲自参拜及在「慰安妇」问题上摇摆不定,使得「历史问题」全面重燃。甲午战争在中日「历史问题」复杂的结构中,扮演「起源」的重要角色。

再者,中日今日交恶最棘手的「钓鱼台」问题,起源也在甲午战争。钓鱼台原是孤悬于东海的无人岛群,因中国开拓与琉球的封贡关系,登上历史舞台,过去长达五百年的中琉关系非常友好,从未发生领土纠纷。日本明治维新后,1879年日本正式併吞琉球国,并易为「冲绳县」,日本就是在併吞琉球的基础上,秘据钓鱼台的。

甲午一战,中日国力逆转,是东亚「中心」交替的过程,也影响到周边国家的命运与认同。日本成为东亚霸主后,处于中国「周边」的琉球、台湾、韩国也被纳入「大日本帝国」体系。

1879年日本併吞琉球时,琉球人并不服气,甚而到甲午战争爆发,琉球主流社会仍期待中国战胜,听到悬掛黄旗(大清国旗)军舰驶来,许多琉球人欣喜若狂。不过,甲午一役,大清战败,期待清朝前来相救的梦想破灭后,部份琉球精英确定了「做日本人」的新方向。

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也曾出现过部份社会精英提倡「做日本人」,只是不同于琉球,这些台湾社会的「新日本人」只做到1945年就随着「光复」而中止。不过,50年的日据经验,对战后台湾社会认同的重构影响深远。

甲午战争结束签订《马关条约》后,朝鲜王国正式脱离中国,分阶段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并在1910年透过不平等的《日韩合併条约》正式成为大日本帝国版图内另一块殖民地。战后韩国的主流史观强调,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对朝鲜的侵略及其后实施的殖民统治是造成战后南北分裂的罪魁祸首。此外,甲午战后韩国与日本包括「慰安妇」在内纠结不清的「历史问题」仍是当下韩日两国政治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

简言之,欲理解今日中、日、台、韩等多边关系与构成东亚整体区域秩序的复杂因素,重温中日新旧「中心」竞逐120年的历程至关重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