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方卫视推出重磅调查新闻,世界著名的肉类加工公司福喜在上海的工厂,被曝光丑闻:更改生产日期、以次充好。而其产品提供给了全球几乎所有大型餐饮连锁集团,其中就包括麦当劳、肯德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麦当劳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和其供应商的关系?
麦当劳当然应严控供应商,他们也一直宣称这方面做得很好
麦当劳等企业虽然有被“坑害”的可能,但其对供应商的失控显而易见
据上海媒体的卧底调查,福喜公司主要存在三大问题:违规篡改生产日期(多的延期达一年)、将过期或变质原料回炉后再生产,以及将次品混入合格产品中出售。总的来看,性质还是比较恶劣,尤其是福喜的产品提供给了几乎全球所有知名连锁餐饮集团,涉及的品牌囊括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吉野家等。
在事件被曝光后,除了常见的谴责洋快餐,“让洋快餐滚出中国”的声音外,另有一部分人觉得“麦当劳也是受害者”,“麦当劳被无良中国企业(实际上是外企)坑害”。虽然,麦当劳等企业明知涉事工厂违法违规但仍纵容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其对自己供货商的监察不力已经非常明显。
以麦当劳的麦乐鸡为例,其产品最终形成,大致需要养殖肉鸡、粗加工成半成品、半成品至门店再加工这样一个过程。这三个步骤中,实际上只有第三个掌握在麦当劳自己的手上,包括吃麦乐鸡需要的甜酱,也是由别的公司提供给麦当劳,这是产业链细化的必然趋势。
养殖场负责第一个环节,像福喜这样的食品加工厂负责第二个环节。当第一、第二个环节出现问题,麦当劳不可能是没有责任的,最轻的责任也是品控不过关、疏于监管、检测。
麦当劳一直把自己可控的供应链当作优势进行宣传
作为全球知名的餐饮集团,其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不言自明。比如,国内某家也是做炸鸡的快餐连锁,其肉鸡采购是由每个门店自己负责,这样采购的品质就很保证、也难做到统一性。但麦当劳这样的企业不一样,其订单之大,整个行业都垂涎三尺,一定会形成稳固的合作模式。
麦当劳公司事务及公共关系副总裁栾江红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麦当劳一直坚持把自己食品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模式贯彻给每一个供应商,以保证在麦当劳系统里,包括所有餐厅、供应商以及物流配送公司都以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为首要条件,所提供的产品必须达到麦当劳对品质控制方面的高标准,所提供的产品及配料必须是为麦当劳专门制作生产的,并不是市面上可随处买到的产品。同时,如果上游供应商的生产条件不符合麦当劳的标准,而它又不愿意对生产环境和设备进行改造,那么就不能成为麦当劳的供应商。
但福喜事件的发生,表明实际困难就摆在这
越是大型集约的工厂,产品安全可靠度就越高,但福喜就是这样的大公司
听起来,“福喜”这个名字带有中国式的喜气洋洋,但它并不是中国企业。上海福喜隶属于美国福喜(OSI)集团公司,为美国独资企业,1996年起即在上海注册登记。美国福喜在中国开展业务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其在中国有约10处工厂,并在廊坊、广州、昆明、周口等地均设立有相关食品公司(上海福喜只是其中之一);在福建、河南等地则设有多个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在福喜集团的官方网站上,上海福喜公司的定位为“世界级肉类加工厂”,而除了作为麦当劳的重要供货商外,2008年起,福喜中国方面宣布,也开始向百胜中国肯德基和必胜客门店提供食品。09年百胜向中国3家鸡肉龙头企业签署3年28万吨鸡肉的采购订单,平均每年每家有30000吨之巨,其中就包括福喜。
对于质量而言,大型集约化生产企业,质量永远会更安全。因为他们有人力、物力、财力去检验,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利益驱动去维护质量而不是破坏质量,他们也同时是被媒体、质检部门、社会盯得最紧的一批企业。而在此之前,上海福喜甚至福喜总公司,没有任何类似负面新闻,麦当劳选择这样的企业,很难说有什么问题。
退一步,如果连福喜这样的行业龙头都违法违规地加工食品,连麦当劳这样对品质有要求的企业都未曾察觉,可以想象食品加工这个行业整体的自律如何,也可以想象整个餐饮业的卫生现状如何。
但在现有模式下,麦当劳没发现类似问题并不出意外
可以从可行性的角度看一下,麦当劳对于其供货商能做的控制有哪些。我们能想到的有:1,对于供货商提供的产品,严格贯彻抽查制度;2,定期派员巡视工厂。但麦当劳都做到了这两点,依然阻止不了事件的发生。
首先,福喜工厂把次品(麦乐鸡)重新解冻,然后搅拌混入原料,制成新品,这一点在产品质量的检测中是检测不出来的;其次,福喜工厂把过期半年(但一直冷藏)的小牛排重贴标签“延长1年保质期”卖给必胜客,这也不一定能被百胜集团发现,因为“过期”并不意味着“变质”,如果只是过期但没变质,即使百胜的检验技术再发达,恐怕也无能为力。
再看网友提出的一个更极端的问题:福喜的工人把掉在地上的薯饼原料捡回生产线,麦当劳如何监控?对于此,可能只有装摄像头24小时监控了。
在这期卧底探秘福喜的新闻开端,就介绍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确有派人检查供应商,在检查前,工厂方面会通知生产线不能违规操作,如此这般,麦当劳、肯德基又如何能检查出问题?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麦当劳派人来巡视工厂的时候,工人把装麦乐鸡次品的蓝色大袋子全部收了起来,等麦当劳的人走后,一切又恢复如常。
关于食品安全的检测,目前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其可以包打一切。实际上,食品安全检测只能检测已知的风险,而无法检测未知。像“把掉在地上的薯饼原料捡回生产线”、“过期但不变质的牛排”就属于未知风险。药企有句名言,质量是被设计出来的。如果设计不合理,那么后续不管你如何检验、如何抽查,终究还是有出问题的可能性。
困难的解决,还得更多依靠麦当劳自己
仰仗企业自律,政府尽责,在目前的环境下皆难实现
仰仗企业自律,这基本就是无用说教。之所以福喜这么做,还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相比肯德基、麦当劳两位数的利润率,一些洋快餐上游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只有2%左右。
而每一次类似事件曝光,总有人追问为什么是媒体首先发现而非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这样的追问已经十几年而没有改变了,事后追剿、然后运动式突击检查,然后回归常态,这个模式,目前看不见改变的希望。可笑的是,就在今年,嘉定区政府公开信息显示,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还获得了嘉定区的表彰,被评为“嘉定新城(马路镇)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A级)”。
只有让麦当劳这样的企业,有动力去发现福喜这类供应商,情况才能改善
麦当劳这样的企业,在这次事件中显然受损严重,但并不要高估他们改变这一状况的动力。很简单,正如业内人士所说,这次事件不过冰山一角,而这座大“冰山”可能并不是供应商自己就能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说,在事件暴露前,麦肯等终端产品,都是“不合格原材料”的事实受益者。因为如果供应商不进行类似违规操作,供给麦肯等的供货成本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价格了。
所以,只有消费者让麦肯有动力去发现福喜这类供应商,类似的事件才可能减少。只要激励充分,麦肯的采购经理,比政府部门的监管人员更可靠、效率更高。比如,改变定期巡视的模式,直接派员入驻工厂,就像现在手机品牌要派工程师入驻富士康一样,自己把质量的控制掌握起来。
具体到这次事件,涉事的麦当劳等企业,要有永生不和福喜再合作的决心
具体到这件事,不管政府最后如何处理福喜,麦当劳等企业应该抱定一颗永远不再和福喜产生任何瓜葛的决心,要眼睁睁地看着它倒闭才行。只有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才能给整个行业一个警示。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