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客机被“击落”后的舆论争夺战

客机坠毁是悲剧,各国却上演了舆论争夺战。真相尚未查明,周围人却吵成一团,如何告慰逝去的生命?

7月17日深夜,一则短消息曝出抢了全球所有媒体的头条。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发布消息,一架马来西亚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境地区坠毁,机上载有280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马来西亚航空随后确认,该公司由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MH17号航班17日晚在飞至乌克兰东部上空时失去联系,机上乘客与机组人员确认为295人。

客机坠毁后,各方消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报来,让人目不暇接。但这些消息不见得都准确可靠,虽然真相尚未查明,但通过分析希望我们能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疑点一:客机是被buk导弹击落?

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乌克兰内政部官员指责称,MH17航班是被东部“恐怖分子”用Buk地对空导弹击落的。据华尔街见闻消息,美联社记者乌克兰东部城镇发现一个类似苏联时期的Buk发射系统。另据俄媒报道,飞机在失去联系时仍在乌克兰空域,距离俄罗斯边境约50公里,位于地面上方约1万米处。

据网上资料显示,击落客机苏(俄)制地对空导弹性能如下:BUK-M1防空导弹, 80年代中期开始在苏军服役,最大有效射程25公里,飞行高度为15-14020米。倘若客机是被该型导弹击落,我们了解一下作战过程就能发现诸多疑点。

该型导弹的作战过程是:首先是导弹发射阵地要设置在客机航线的附近,也就是航线要在以导弹发射车为圆心,半径25公里的圆形攻击范围内;其次,攻击时要启用探测距离较远的搜索雷达发现客机;当客机进入导弹射程时,转交火控雷达进行精确制导,该过程要取得客机的航速、高度、方位等参数,另由于该型导弹为半主动雷达制导,这就意味着攻击时,导弹需要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不间断的照射才能击中目标。最后,由指挥员下达命令,发射导弹直到将目标击毁。

虽然新闻报道称“美联社记者乌克兰东部城镇发现一个类似苏联时期的Buk发射系统”,但很可能记者只是看到导弹发射车,如果击落客机则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充电车等等,另外还要预先设置好阵地,埋伏在客机航线的附近。据乌克兰内政部官员称,客机是被民兵用地空导弹击落,这就有很大的疑问,因为整个发射攻击过程较为复杂,非一般民兵组织所能掌握。另外客机在万米高空被地空导弹击中,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即使通过雷达探测,又由于通常执行大范围监视任务的搜索雷达虽然探测距离远但精度低,根本无法识别雷达反射截面极小的导弹,用白话说就是根本看不清,那么乌克兰内政部官员的指责又有何根据呢?

疑点二:客机被谁击落?

据外媒报道,目前,乌克兰政府和东部民间武装均否认是己方击落了该架飞机。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获悉飞机坠毁的消息称,这架客机可能是被击落的。但他否认称,乌克兰政府军未向任何飞行目标开火。乌克兰内政部则称,是“恐怖分子”使用地对空导弹将飞机击落。然而,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领导人波罗代伊声称,乌克兰政府军击落了马航MH17航班,而基辅方面则予以否认。

不管是谁击落的客机,首先要有动机,我们一定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干?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消息,在乌境内坠毁马来西亚波音客机上有23名美国公民,154名荷兰公民,还有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公民。倘若击落客机是有意而为之,那么这种恐怖袭击行为势必会遭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尤其会引起美国、英国、荷兰等承受公民遇难悲痛国家的报复。

目前,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西方支援的乌克兰政府得罪得起吗?

目前,在乌克兰内部冲突中处于劣势的民间武装,不会因此引火烧身,给西方国家出兵介入的口舌吗?

他们应该都没有那么傻。

疑点三:客机因何坠毁?

经各方面消息汇总,都认为客机是被导弹击落的。一般地空导弹的战斗部常采用破片式战斗部,其杀伤原理是利用高速“破片群”分布区以一定功能的破片来摧毁目标。破片的摧毁作用为击穿破坏作用、引燃作用、引爆作用,其中以击穿破坏作用和引燃作用是主要的。对于客机这种大型目标,采用破片式战斗部的导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在空中引爆机体,而是利用金属破片杀伤。

从18日上午所公布的客机坠毁残骸照片来看,部分残骸较为完整,能清楚辨识出飞机的发动机及机舱,一些遇难乘客的遗体也较为完整,另据新华网报道,有乌克兰目击者说:“我在地里的拖拉机上作业,突然听到飞机的声音,然后是一声巨响和开火声,然后就看到一架巨大的飞机一头扎到地上,断成两截!”如果消息属实,那么客机在坠毁前机体应该还比较完整,并没有出现空中解体的情形,这倒也符合采用破片式地空导弹击落的特征。

当然,在找到黑匣子查明事故真相之前,地空导弹击落仅是一种可能,出现其他原因的可能性也存在,我们不应该一味认定客机是被击落的。同样,从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谈话中,我们也没看到使用击落一词。

客机坠毁是悲剧,各国却又上演了舆论争夺战,目前,虽然各方面消息很多但并不透明,往往都夹带有各自国家的主观倾向。真相尚未查明,周围人却吵成一团,这又如何告慰逝去的生命?

作者:缪异星,新华社新媒体记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