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是作风整顿的一块硬骨头。在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成果不断制度化的当下,少数干部感慨为官不易,以“要求严了”“规矩多了”为借口,滋生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如何让大多数干部摆脱思想包袱,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摘自人民网)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使用的高频词是“抓落实”。谈到在其调研过程中一些干部“为官不为”的现象,李克强总理加重语气强调“说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细化,一些干部由于作风问题陆续“下台”,这让在职干部为明哲保身,出现“不愿做事”、“不敢做事”的现象,严重阻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与党的宗旨相背离,给党员干部队伍抹黑。所以李克强总理提出“不为亦腐”的道理,确实是为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使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乱干事、甚至干坏事的人退出队伍,使愿为者、想为者、能为者“上位”。 强化对干部“所作所为”的监督和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日常行为考核和工作业绩考核,将干部的实际付出、工作实绩与晋升提拔挂钩,让群众广泛参与监督和批判,形成了“无功就是过”、“不为就是腐”、“有为者有位”的良性循环,为官不为的问题才能解决。
党员干部要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提高自身的对权责的认识。习总书记说,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本色。既然做了官,就要感到身上有压力,从而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公仆心理,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要带动一方百姓发展。群众赋予干部权力,干部就应用好权力为民造福,这是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让群众满意了,群众认可了,干部才算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当好了官。(文:罗宋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