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雨:面对屡审屡犯让公众产生“审计疲劳”

“部分财政资金分配不规范,有的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问题”,“预算申报和执行中存在违反财经制度规定问题”……甚至存在“屡审屡犯”。在近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被提请审议的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极大关注。(7月8日《法制日报》)

审计报告出炉,媒体曝光,舆论汹汹,群众反映强烈,但是年年审计年年有同样问题的反复出现,让人们大有“审计疲劳”的感觉。今年的审计报告也不例外,同样有以前没发现过、现在才有的“新账”,也有“年年提、年年犯”的“老账”。

老百姓对审计报告为什么会产生“知情疲劳”呢?原因大概在于:屡犯屡审,知道了又能怎么样,还不如不知道;曝光了又能怎么样?

一个部门被审计出问题后,除了存在特别严重的问题外,多是停留在审计部门“查了”,向人大“报了”,常委会上“审了”的渠道上,对相关责任人问责追究却没有同步到位,导致违法违纪的成本低廉,起不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要使公众不对审计产生疲劳,审计就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更要切实解决问题。一方面,在公开审计结果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审计问题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和审计移交案件查处情况的督促落实,加强对审计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不搞下不为例;另一方面,就是要改革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让人民及其代表能够知晓和监督财政预算的使用情况。

知情权永远是一种“知道得越多越能得到满足”的公民权利。审计后相关的“手术”并没有完全做到位,造成了“旧病复发”的“病菌”残留。只有形成一个审计监督、其他执纪执法机关紧密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压缩“屡审屡犯”现象的生存空间。(文/刘星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