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阳:公交地铁的问题不能只靠涨价

发改委网站公布的市民意见中,吐槽占了大多数。市民建议地面公交更换为空调车,希望能够解决地铁换乘通道太长、安检有名无实、末班车太早乃至车厢内发小广告的太多、地铁厕所太脏、指示牌混淆不清、自动售票机常年罢工等问题。恐怕最后只能换来一声叹息。

公交地铁的问题不能只靠涨价
公交地铁的问题不能只靠涨价

公交(地面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统称为“公交”)价格调整已经酝酿了大半年,一直没有动真格的意思,现在又开始公开征集意见。

这恰恰说明,调价是板上钉钉了,要不酝酿这么半天图什么?酝酿的结果就是,老百姓普遍对公交涨价表示理解,但真能心甘情愿接受的肯定不是大多数。涨价能缓解财政压力,改善公交状况,但只靠涨价,肯定不能解决问题。

套用一个句式:“涨价没问题,问题是别光涨价。”

“八成市民赞成涨价”

公交调价和去年的出租车调价很相似,进步的是,这次公交调价早早启动了公开征集意见。但让我困惑的是,主管部门既不提供调价具体方案,也没有调查问卷,就征集意见。在讲求精细化管理和数据挖掘的年代,这么做未免有失专业。

征集意见没几天,北京市发改委称“公开的意见中八成市民赞同小幅涨价”。这下微博上炸开了锅,市民瞬间有种自己被“绑架”的感觉——“我真的不赞成啊”。我大概看了看那些意见,其实主旨还是对公交涨价表示理解,觉得“确实应该涨价“,但要说支持,谁愿意多花钱呢?

但公交确实应该涨价了,理由之充分我在此都不必赘述:财政压力大且持续增加,票价远低于同等水平城市,低票价还带来了大量非刚需出行,造成资源浪费,也导致缓解地铁过度拥挤。

我也在这多说几句,以表达我的“理解”。一方面,轨道交通的急速扩张,使得运营成本攀升。虽然现在北京市财政对公交的补贴只有7%左右,但未来这个数的上限难以估量,因为大量老旧线路的运营成本会蹿升,比如1号线从去年起就要把老旧的信号系统扒了重建。另一方面,官方调查数据显示,高峰时段通勤出行比例仅有61.7%,公务出行比例为11.8%,生活类出行比例约为26.5%,这组数据说明,还有人没事闲的非要在高峰时段挤地铁。

价格调整方案要精细化

今年4月,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做客一档叫做“市民对话一把手”的节目时,提示主持人说,北京在做的交通票制改革不能叫作“涨价”,而应该叫“调整”。我的理解,调整的功效远大于涨价,价格调整是一种制度设计,通过价格引导需求和供给,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度因摇号政策被批为“懒政”的交通主管部门,这次能否勤快起来?

我就公交价格调整曾多次采访过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他提供的思路是我听过的最有说服力的——精细化的制度和技术设计。他举了一个韩国首尔公交改革的例子:地面和轨道公交合并按照里程计费的联程票制度,且乘客在下车之后半小时之内再乘坐公交或地铁都还算作一次价格。“早晨你可以下去买个包子吃个早点,上车接着走,下班能去超市买菜回家,这些靠公交都能够实现,没有感觉坐公交是一种负担。”郭继孚说。“这些靠什么?靠技术和制度设计。”

目前看来,地面公交价格调整不可避免,且很可能是整体涨价。那么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之间票价如何衔接?联程票的办法值得借鉴,此外,由于地面公交运力富余,轨道交通运力吃紧,因此两者的票价必须能够拉开差距,将一部分对价格较敏感、但对时间不太敏感的人吸引到地面公交上来。

至于轨道交通,按照引导需求的思路,调整的大方向也很清晰。由于路网总长度大增,按里程计价且限制乘车时间似乎不可避免;短途坐地铁的人太多,那么应提高起步价;早晚高峰坐地铁的人太多,可以学习伦敦的峰谷票价,但峰谷之间差距一定要拉开。郭继孚表示,价格调整要到一定程度,才能起到调节作用。

不过,价格调整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再提供补贴,但补贴消费者的效率远高于补贴生产者。因此为通勤者、老年人和学生提供月票或优惠票价是可行的,但我更倾向于提供优惠票价而不是可以无限消费的月票。一个难点是,在社会诚信体系基本为零的情况下,如何审核通勤者?郭继孚介绍,日本是通过公司补贴通勤的员工,并禁止公司为开私家车的员工提供包括汽油和停车在内的任何补贴。

其实设计这套制度并不困难,地铁的闸机系统能提供大量基础数据,例如乘客进出站的时间、乘坐距离长短等,只要稍加分析处理即可。怕的是,懒政再度作祟。

调价容易办事难

公交价格调整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需求端通过价格引导,在供给端能做的就太多了。看起来,供给端的一切都掌控在地铁运营公司和主管部门手中,改变起来应该很容易,但其实这并不比调价容易。交通主管部门时常抱怨自己没有实权,要和多个部门协调沟通才能解决问题,而运营公司则苦苦收拾轨道交通建设方留下的烂摊子。

轨道交通方面,增加供给常见的办法包括缩短列车发车间隔或换用更长更宽的车型。部分线路因为列车数量不足,难以缩短发车间隔,例如,宋家庄地铁列车车库用地延迟数年才获批(今年4月刚刚动工),导致10号线的车辆数量一直不足。还有部分线路是因为设施老旧,技术上不支持进一步缩短发车间隔,例如13号线和八通线,这两条线光是改造屏蔽门就从2010年拖到了现在,更别说改造其他技术和设施了。

地面公交方面,车辆运力大有余力,但运载效率因为道路拥堵难以保证。施划公交专用道是保证运转效率的办法之一,今年以来,官方和舆论逐步认可“最堵的道路最应该施划公交专用道”,但即使是拍板决定在西南三环一段路上施划公交专用道,都已经有了长达两三年的博弈和争论,真正落实上述理念遥遥无期。

发改委网站公布的市民意见中,吐槽占了大多数。市民建议地面公交更换为空调车,希望能够解决地铁换乘通道太长、安检有名无实、末班车太早乃至车厢内发小广告的太多、地铁厕所太脏、指示牌混淆不清、自动售票机常年罢工等问题。恐怕最后只能换来一声叹息。

  不怕涨价,怕的是,涨价之后,一切照旧。

文/新浪财经大交通记者 罗丹阳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于新浪财经,专注汽车、铁路和航空领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