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选凝:香港的“在地”价值为何珍贵?

一个故事有许多种讲法,一件事也同理。挂心香港事的,对“新界东北发展”争议早有耳闻。不大关心的,或许也看了《窃听风云3》,约略知道新界的土地发展问题,还记住了“丁权”这词。电影里故事烂尾,其实不怪导演,如果从殖民地年代颁布丁屋政策至今近半个世纪留给新界的土地问题,两小时电影就能摆平,那电影外的“新界东北”也不会让梁特首挠头到搬出金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呼吁港人合作——不过这种捉错用神的效果,倒是和《窃3》里几个土豪突兀地唱起TVB怀旧主题曲有得一拼。

我会认为,“新界东北发展”争议里最有价值的部分,不是最近激烈到不得了的立法会,不是讨论背后多大比例上在“反深港融合”,甚至也不是地产商的利益输送(香港地产问题的贪念又非新界独有),而是一种近年来在香港逐步凝聚受到重视又难能可贵的本土性:“在地。”

《窃听风云3》里,站在农地上的周迅反问吴彦祖“你不知道地是用来种不是用来卖的吗?”其实讲得做作,却还是在戏院的黑暗里,微妙刺中了人心。“土地”这个词,距离我们有多远?先不谈香港,内地年轻人怎样看待土地?我很少在一线城市听到80、90后去讨论这议题。我们习惯于讨论房产地价租金,但不是土地。

“土地”在单一扁平的城市生活结构里是很飘渺的概念,和大多数人无关。又有多少年轻一辈会对温铁军所说的“如果不了解乡土中国,你连一个做中国人的资格都没有”心有戚戚?整整一代渴望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学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拼了命也要考上大学,考去城市,脱离农村,摆脱自己的“乡土”身份。无数年轻人,透过艰困高考获取高等教育机会,就是为了彻底脱离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

谈土地谈农业有什么功用?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新界人。他叫袁易天,港大比较文学系毕业,父母都是新界农人,从小有帮家人务农的生活经验。香港回归那年,他放弃城市工作在粉岭找了块农田尝试有机耕种,当起了“农夫”。

同龄人的职业绩效以三年五载去计,可种地是漫漫的一生一世,急不得。十几年来,他把青春都给了新界农田。前两年一场讨论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的讲座上,他说:“想呼吸一口清新空气,想见见绿色……这就是农业的功用。”

如今“新界东北”吵得如火如荼,他又站出来告诉人们,“新界东北”计划发展的上水、粉岭、沙头角、打鼓岭这几处主要区域,都是最宜耕宜种的好地,这些土地上能种出兰芥、雷公凿苦瓜、唐芹、白通和西洋菜——最在地的香港的菜。农业有什么功用?这些看得见的本土食材,天然有机,吃进口里,滋养的是本土的生命。

《窃听风云3》的导演麦兆辉、庄文强在访问中质疑人们何须如此沉迷“发展”?“发展”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习惯,就像我们习惯认为“香港地少人多,当然更谈不上农业了”。可事实上香港不是没有农业,近年更有趋势许多年轻人主动选择像袁易天那样走进农田耕种,香港只是“一块农地都不能少”,不能用“发展”作为摧毁农田生态的理由。更何况这“发展”还把“私人发展”和公共用途混在一处。单以粉岭北为例,八成地都要拿来建私楼。

【香港80后对“本土”的爱】

(资料图:香港620反新界东北发展集会一角)

“反新界东北发展”的呼声里,许多站在最前线的,是香港本土的80后。像卓佳佳,一个很年轻的女孩,2007年才进大学,野外考察机缘巧合爱上了粉岭北的农地,她协同马屎埔村居民一起成立了实践永续农业的“马宝宝社区农场”。

日前,她在公开发言里告诉香港人:“当有了土地和本土农业,我们虽然不能一下子瓦解资本集团,但至少我们会有选择空间,生活上多了一种可能性。”——你会发现,这班香港年轻人所表现出的“反抗”意识,不是泛政治化的。

他们不像他们上一代那样背靠大历史框架去投身社运,他们也没有知识分子那种抽象的价值执迷。这批香港“80后”是实打实生长在本土,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的他们的主体性没受到太多殖民浸染,也不会被裹挟进大中华的身份认同里。他们爱的,就是伴随他们从小长到大的香港,他们想在这里生活、生产、呼吸、自给,想要这片土地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这批年轻人的“本土主义”想法是“在地”,是从个人实践出发。信念对他们来说不是高大空洞的价值,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他们没去选择那种一万三万五万拼资历搏加薪的生活模式,他们敢于放弃自己在主流价值所肯定的向上流动的社会阶梯中的位置,和新界村民一起种菜,过一个月用几千块的生活。他们不依赖“发展”的大系统也活得不错,而他们也想把这种“生活”展现给新界之外的更多人。

“马宝宝社区农场”四年里办了300多次导赏团,都是卓佳佳自己去带。这个小女生走在烈日暴晒的农地里一次又一次去跟人解释“新界东北”是怎么回事,食物、生活、农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她想让更多港人明白“土地不属于人,是人类属于土地”,所以当她讲出:“土地资源不是上一代留给我们,而是我们向下一代借用”时,我会觉得比《窃3》里周迅的煽情反问更有力量也更让人信服得多。因为你看得见她对土地的情感,也看见她在扎实地耕作。

其实在我们讨论香港问题时,不是一谈本土一谈在地,情绪就要对立剑拔弩张。“在地”论述在香港开始得很晚,近年才逐渐形成一股趋势。而这观念本身的正能量,单看韩国就是好例子。

韩国农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身土不二”口号,出自大乘经的一句佛偈,成了照亮民族主体性的明灯。韩国媒体当时大力引导国民相信,吃自己土地上生长出的农作物才最健康,还透过各种渠道让国人了解本土的农林渔业土特产。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韩国人信赖国货、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型从农产品一路延伸到科技、制造业、轻工业乃至文化产品,他们对“本土”的信心久而久之成了信仰。

本土首先要有“土”。“新界东北”争议归根结底就是要挑战发展的迷思。如果“发展”的前提不是“永续”,反而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毁掉良田,那么这“发展”就充满遗憾,完全没从“人”的角度出发考量。

对常年生活在都市远离自然和农业的我们来说,“身与土”看起来似乎并不依存,所以城与乡、人与地、昆虫与瓜田间的共生关系也普遍被忽略。的确这些内容,和股票数字和朝九晚五和消费带来的愉悦是没什么关系,但却是我们活着的最基本支撑。

在地,就是对本土的爱。你爱一个地方,才会爱它的农地、乡郊、空气和水,然后才谈得上从中提炼结连文化和生活习惯。地道港人里,又有多少爱这个“我城”并不繁华的部分?了解新界一直有“耕住合一”的生活模式?卓佳佳那班年轻80后,恰恰就是想让更多港人知道香港不只有“城市规划”也可以有“城乡规划”——香港有乡有地有田需要保护,不要急着把它们铲平兑换成几十层的居住单位。

【“在地”是一种观念改变】

那我们再来谈“反抗”。在“反抗”这件事里站在最前线的人,就一定具有某种暴力色彩吗?试想一下,一群每天在关心怎么耕田运菜怎么多种树吸引些雀鸟吃害虫的人,能有多暴力?能想去争些什么?他们拥抱的是这个地方,也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香港的80后不像他们上一代那样把家国挂在口边,但也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非要跟体制对着干。就像卓佳佳说:“摧毁新界的过程,是一种由上而下、资本垄断的权力,那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和抵抗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班年轻人的诉求放在“反抗”港府层面,其实是低估了他们。他们为了他们所向往的“在地生活”,付出了世俗意义上的物质生活代价,他们不贪图半吊子的兼顾两全,他们要的就是有机的天然的生活。他们真正反叛和对抗的是更高层面的资本与权力所形构出的意识形态霸权。所以他们是很颠覆,但也很平和,比高喊口号的“左胶”更颠覆,又比唯恐天下不乱的“右胶”更真正懂得“本土”。

颠覆一种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霸权,其实远比政治口号层次上的对抗冲击更艰难。“在地”的可贵在于这些实践者们身体力行地尝试从“发展”的大系统里脱身,也希望更多人能有醒觉——先不说是否加入他们的行列,至少不去助长这个大系统滚雪球似的吞没一切,连新界的农地也要贪婪吃掉。

当这些本来与世无争活在土地上耕种的人,有朝一日连地都没了,眼睁睁看着一块块良田要变成商场别墅私人物业,他们可以怎么办?他们的“反抗”从一开始就不是街头革命那种行动模式,他们只是没有退路。“发展”的巨大怪兽迫使他们绝地抗争,背水一战对抗资本主义发展观主导的那个最终结构。他们很愤怒,只因那结构太贪婪,迫人屈从同一套“幸福标准”,连第二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都不给。

“正是因为我们的上一代没有疯狂开发新界的乡土,我们才有保护和回眸的空间。”其实读到卓佳佳这句话时,我更感动于他们目光的长远。一件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我无意在此背书他们抗争的合理性,甚至无意于梳理“丁权”这个殖民年代的后遗症作为香港本地土豪资本的剥削结构,怎样和大资本膨胀后结连政治的垄断结构一起形成双重剥削结构,再借堂而皇之的“发展”价值观,去伤害新界的本土生活方式与美感。我只想回到卓佳佳他们2010年建“马宝宝农场”时的那个根本宗旨:永续。

“在地”同样是为了“发展”,重塑有机农地的食物链、重塑城、乡和人的关系是为了“永续发展”——“发展”人对土地的情感和生存依赖,“发展”人顺应天时、不时不植的对自然法则的谦卑,“发展”人们对香港其实也有农业、香港人其实不是自私又短视只图财富的重新认识。

“在地”价值不只是和农民一起呼吸,也是分工改变社会保留原乡的一则新的香港“发展”故事。移风易俗势必透过几代绵延才有效力,但有意识地接续,就有了世代传承的观念。

从前香港的主流趋势和内地一样,没人想留在农村,人们看不起农夫的劳作,意识不到耕种不是“低下技术”而需要动脑钻研不破坏泥土的有机窍门。但香港在我心目中的好,或许就是当它的资本优势发挥到九成之后,还能留有一成力,去培育回归初心回归“在地”的正念。

爱重土地身土不二,人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与尊严。而这班80后年轻人所坚持的念想,也是香港新“本土性”里滤掉非理性扰攘的最珍贵内容。

作者:贾选凝,香港媒体人,文化评论作者。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马化腾亲自打电话组局,董明珠、王卫、汪涛全来了:要联合粤港澳,建世界级新湾区说道:

    2017年06月20日马化腾在香港坐了一天,因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

    感谢直播技术,今天小编也生生看了一天论坛,听了大佬的无数真知灼见,第一时间传达给各位南极圈的粉丝。

    这个论坛可跟其他请小马哥讲话的论坛不一样,该论坛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导。

    也就是说,这个论坛是由小马哥亲自牵头的。

    大多数演讲嘉宾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马化腾主席的邀请,能够来这里探讨这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主持人一句话揭秘:感谢马化腾主席两个月以来一个一个给重量级的嘉宾打电话,邀请他们来到现场。

    小编恍然大悟:原来怼ofo都是小事,和朋友们一起,为自己的国家打造一个世界级新湾区才是小马哥最关心的事情呀!

    小编猜,马化腾的朋友圈或许曾经有一场这样的讨论。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论坛内容杜撰,用于更好的解读本次论坛,如需观看马总演讲全文,请自行跳过本段。

    马化腾:粤港澳大桥的年底就要通车啦,以后从珠江西岸的澳门、从珠海到香港开车只需要花上一个小时,我们腾讯也成了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今年我提交了《关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建议》,想打造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做一个论坛大家商量一下,完全可以对标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嘛,大家怎么看?

    朋友A:赞同, 大湾区不缺顶级企业,格力、顺丰、大疆都是世界最棒的企业,企业总部就该是世界级湾区。

    (于是董明珠、王卫来了)

    朋友B:赞同,大湾区不缺大学,世界级排名的大学我们也有。只要做好链接工作,我们的学术氛围也可以很强。

    (于是深知大学对大湾区作用的周其仁教授来了)

    朋友C:赞同,大湾区不缺顶级科技, 大疆就是从香港的科技项目中孵化出来,在深圳做大做强的呀!大湾区建成了就可以增加校企联合,让更多高新科技转化为产业。

    (于是校企联合典范: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泽湘来了)

    朋友D:赞同,可以请国外成熟的湾区建设者来论坛讲授经验。

    (于是了解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发展历史的专家来了)

    朋友F:赞同,打造新湾区离不开资本助力,相信资本也会对湾区诞生的优秀企业感兴趣。

    (于是顶级投资人来了)

    朋友G:赞同,打造湾区离不开对青年人的创新支持,或许我们可以在经验和钱给予青年人更多帮助。

    (于是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出现了)

    朋友E: 赞同,我们大湾区制造业顶级,学术氛围顶级,创新企业顶级,再结合国家政策一切都具备啦!

    (于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来了)

    看这华丽至极的演讲阵容,共同探讨大湾区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机遇。原来,这背后就是小马哥的朋友圈能量呀!

    本次论坛议程如下:

    上午
    10:00-10:25 政府代表致辞
    开场及政府代表致辞

    10:25-10:45 主旨演讲 (一)
    马化腾,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10:45-11:05 主旨演讲 (二)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

    11:05-11:25 报告发布
    樊纲,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报告联合课题组负责人
    《创新驱动与都市转型: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湾区》报告发布

    11:25-12:25 论坛 (一) 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
    话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愿景,共同探讨湾区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格局。
    主持人:陈伟鸿,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
    对话嘉宾:
    •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
    • 马化腾,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 郑志刚,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总经理
    • 张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14:00-14:20 主旨演讲 (三)
    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办人

    14:20-15:05 论坛 (二) 湾区看未来
    话题:国际成熟湾区的经验分享,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思路(英文)
    主持人:陈伟鸿
    对话嘉宾:
    • 山崎养世,日本太阳经济会代表理事长

    • 网大为,腾讯首席探索官、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

    • 黄竹君,澳门旅游学院院长

    • 肖恩·伦道夫,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

    15:05-15:20 项目发布
    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

    15:20-16:05 论坛 (三) 人才发动机
    话题:如何推动三地人才培育及发展,如何打造创新的人才栖息地
    主持人:许成钢,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对话嘉宾:
    • 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斯坦福大学李国鼎经济发展学荣休讲座教授
    • 海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
    • 林垂宙,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高级顾问、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前院长
    • 罗范椒芬,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

    • 陈广汉,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

    16:05-16:50 论坛 (四) 创新栖息地
    话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因素,企业如何推动湾区创新发展
    主持人:陈繁昌,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对话嘉宾:

    • 董明珠,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 马化腾,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 王卫,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李家杰,恒基兆业地产集团副主席
    • 庞川,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

    16:50-17:00 闭幕辞
    张志刚,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

    看完一天论坛,小编觉得收获特别多,要知道这些内容马化腾也坐着听了一天呢,含金量杠杠的,如果你也想去围观,点击阅读原文,回顾大佬们的论坛直播现场吧!

    附马化腾演讲实录:

    欢迎各位来到香港参加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今天非常荣幸能得到各位重量级嘉宾的支持。在我开始演讲之前,我想特别感谢在座的多位嘉宾。首先我要特别感谢的是董建华主席的莅临,我从董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最近几次的沟通,我“偷师”了很多灵感,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些想法,可以说从董先生身上受益良多。

    我也很感谢袁宝成副省长的支持,袁副省长从在深圳担任副市长起,就看着腾讯从小到大不断成长,给予了特别大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我也感谢两位司长刚才的精彩致辞,也特别感谢联络办副主任陈冬副主任和廖京山主任的到来。

    今天很多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家也来到了现场。在此特别感谢恒基兆业地产集团副主席李家杰先生,我跟他是都在爱佑慈善基金会担任副理事长,他对内地的很多情况非常熟悉,我相信他在之后的论坛会有更多精彩的见解。

    感谢新世界集团的郑志刚先生,他很年轻,但是我感觉他非常有想法。他会把建筑房地产和艺术结合。几次沟通下来,他给我很多新的启发。我相信他一会儿的论坛也会给大家更多的建议。

    还要特别感谢顺丰的王卫,大家知道他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我是花了很大精力才把他请来的,因为他一直都比较低调。对于顺丰来说,超过20年的发展过程,完全见证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成长历程,我说你是典型代表,不来不行。所以非常感谢他莅临现场,谢谢!

    一会还有百忙中赶来的董明珠大姐,也感谢她。大疆的汪滔先生会参加下午的特别发布环节,他也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坚持不发言,但是他愿意参加一个发布仪式。他的老师李泽湘教授在这儿,也参与了今天的活动。李教授和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先生在去年创立了“Hong Kong X创业计划”。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成为顾问委员会的荣誉主席。正是在这个“Hong Kong X创业平台”中我了解和学习了很多东西。

    也感谢林建岳先生以及罗康瑞主席,感谢你们的到来!以及特别感谢长期支持我们发展的周其仁教授,也是我们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樊纲院长今天的支持。同时特别感谢许多重量级的学者,以及从旧金山和东京湾区远道而来的专家。今天还有一百多位媒体朋友到了现场,感谢大家的支持!

    很荣幸今天腾讯承办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论坛。今天的论坛从想法到落地只有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之所以顺利举办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组委会的嘉宾,包括政府、大学、企业、智库和媒体,可以说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刚才正如主持人介绍的一样,腾讯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我们在1998年在深圳创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四天前刚刚的6月16日,是我们上市13周年。我们不知不觉在香港从一个非常低股价的股票成长到现在的香港龙头股之一,我们和香港的很多市民也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腾讯有2/3的员工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上班,可以说香港是我们走出去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腾讯一直思考如何回报我们港湾的家园。今年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打造粤港澳科技湾区的建议。今年政府报告中可以看到政府报告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更让我们感觉到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以及港珠澳大桥即将开通之际,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前不久,接受香港经济日报一位记者采访时,我评价说,香港发展创新不是没有机会,而我认为它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优势和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我感觉抓了“几副好牌”,不只是一副。

    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在消费电子以及PC互联网时代引领全球科技,但是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六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其实正在赶超全世界。我们有很好的基础。我们再看粤港澳湾区,我们手上的几副好牌恰恰反应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未来,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大家现在看到,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软件开发,已经不能孤立发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设备里面,软硬结合,同时又连到云端,与后端的云服务进行整合。这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恰恰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包括香港、深圳、广东很多珠三角企业,刚好具有这三者优势。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我觉得大有可为。

    过去的20年中,整个大湾区培育了华为、中兴、格力、顺丰、大疆等等一大批领军企业,为未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大疆,十年前创办时,从港科大的一个研发项目落地到深圳,在珠三角来制造。创造性的开拓了跨界的“Flying Camera”市场,把航模和照相机跨界整合,变成无人机(音)。大疆占据全球无人机90%的市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我基本上想不出来,还有哪个行业能看到这么高的全球占有率。

    第二个案例,王卫创办的顺丰。它是大湾区服务业创新的代表。大家都知道,顺丰最早是在顺德和香港之间,包括整个珠三角来实现快递服务和货运服务,现在成长为全国投递速度最快、服务品质最高的快递公司。我们看到顺丰不断的创新,它的高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第三个案例是制造业的。大家知道珠三角号称“世界工厂”,过去从传统制造到未来的智能制造,成长非常迅速,诞生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比如格力、美的、TCL、Vivo、Oppo等等,也包括苹果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在珠三角也有很多工厂。格力可以说是珠三角制造业的典范,它在传统的家电行业已经以它的技术和质量、品质来征服全球市场。我还听说格力的工业机器人也可以自用了,这是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最后我想谈谈对大湾区发展的建议。其实,现在大湾区的概念刚刚才出现,我们认为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几个观点想和大家分享。

    大家知道,全球前十大市值的企业在最近这半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市值最大的公司不是能源就是金融,来来去去就是这些企业排名。但是最近半年,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有七家是科技公司。如果再去掉巴菲特的投资公司,那只剩下两家,前五家是美国的科技公司,中国有两家是腾讯和阿里巴巴,很荣幸最近两三个月跻身其中,就变成七家。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因此,我们讲发展大湾区,首先要更重视发展科技。我们希望能向国家多主动争取政策,也希望国家给予大湾区更好的政策,能够让大湾区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窗口,也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引进来”的重要桥梁。我想,香港的金融、法制、教育环境对很多国际高端人才来说是非常容易适应的。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政府能够主动出击,这样香港就有更多的机会吸引到国内外的科技企业来到这里落户。我也希望政府会更有紧迫感,有时不我待的魄力。只有政府搭台出政策,我们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台上演戏。

    其次,大湾区要有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大家知道,在硅谷有斯坦福等很有名的大学能够培养人才,有硅谷能留住人才。其实香港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高校和基础研究的平台,但是很可惜,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理工科的学生很难留在大湾区。我相信,未来需要营造更多的创新的氛围,我建议“搬大树,引凤凰”,吸引更多的科企与高校进行合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最后,我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大家可以更加敞开心扉。过去可能会觉得“你发展好了,我就受影响了”。现在我们把这种竞争的心态,转变为一种合作的心态。大家要一起发展,我们向海外、全球要人才、要市场。我觉得这是大家可以共同提高的地方。比如,人才引进方面能不能联合推出“湾区人才计划”。还有相关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出入境政策方面能不能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绿卡,让高端人才的流动和跨地域的发展能更加便捷。在个税方面能不能实行一些补贴,能让在港澳的高端人才在大湾区范围内工作、生活都视同于在港澳生活、工作。不像现在很多高端人才回到内地工作要数着日子,一年不能超过180天,否则的话就按国内的税率来纳税。这对我们吸引高端人才来说,是非常不便的,我希望这里能有一些措施能改善。

    听说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这给我直观的感觉是,湾区真的成为一个闭环了。我们去旧金山湾区,如果坐直升飞机会看到几座大桥连起来,整个湾区的感觉非常有气魄。我希望在明年,应该说今年底,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之后,整个湾区的氛围将更加形成起来,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谈我们的大湾区。

    今天下午我们还会启动“粤港澳青年交流计划”,这次我们联合深圳的大疆、万科等一批企业,给港澳地区和内地的中学生提供夏令营的机会,也给三地的大学生在我们大湾区企业实习的机会。我希望更多的大湾区年轻人能够合作创新。

    最后,我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的世界级的湾区。以上是我抛砖引玉,也期待在座的各位意见领袖能够多多支持,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