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改革到底为什么那么难?

中国改革的时间其实比计划经济持续的时间长。但为什么那么难改?我们现在要改变的一些东西,其实是在改革当中形成的,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就形成的。这提醒我们在下一个改革当中,不要来来回回改。

周其仁:改革到底为什么 那么难?
周其仁:改革到底为什么 那么难?

中国改革的时间其实比计划经济持续的时间长。因为计划经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途遇到大跃进等非正常时期,所以真正的计划经济也就20年。但是改革这个计划经济,从1978年到现在却已经30多年了。

中国的计划经济,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希望在2020年取得卓越成绩,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道理?为什么那么难改?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我最近在土地产权制度上有一个发现,对讨论未来30年可能有点帮助。

我们现在要改变的一些东西,其实是在改革当中形成的,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就形成的。这提醒我们在下一个改革当中,不要来来回回改。

我最近发现一个问题,2.3亿人口不在户籍所在地,这是流动的,是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现在2.7亿的人住在城镇,不在户籍所在地,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很多问题。

我最近在上海访问了一些去上海打工的农民,其中一些时间比较长的,长的7年没回家,一家老小全呆在上海。那他们的老家房产、那个宅基地能不能盘活?

从常识看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在外地不踏实就留着老家宅基地,你在外地如果站住脚你就可以卖掉它。但是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城里落下脚的农民在老家的宅基地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在我看是很简单的经济问题,你愿意留就留,你愿意租给别人住就租给别人,你愿意卖就卖。

但在我们国家这么简单的事情,得不到解决。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的时候,加进去这么一条,农村集体的土地不得转让、出让、出租用于非农建设。土地可以转,但是转出去的不能用于非农建设。但农民的宅基地,本来就是住宅,不是农业用地。当然住宅里农民可以从事农业,这个条件一加好多能转让的就转不成。

第二,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中有那么一条,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房屋不得转给本村以外的人。这个“村”有两个解释,小的生产组或是大一点的行政村。2008年城乡住建部发的城乡房屋登记条例里规定,如果农民的房屋转给他人,非组织成员不予以办理,不可以登记和过户。这两条就把很多资源再组织再利用的机会卡住。

那么现在这次改革,关键在于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子能不能抵押?能不能留住?这两个关键障碍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物,而是98年和99年国家部署了一些重庆、成都改革试点区时留下的。

98年以前是什么样子?98年以前在涉及到农村土地转让还是不转让的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一个很大的宪法修正案,其中一条是适应企业合法,经验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不能买卖、租赁、转让和出让。

但第二条到98年就不行了,因为它脱离了实际,也就是外资来了,办厂必须有土地,但这块地什么性质?所以当时就部署调研,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所有权不能转让,但可以把土地批租给市场,这个租期可以无限使用,也让国家得到大发展。我们通过使用权转让,解决了外商进中国落地的问题。

1988年的修正在原来法律上加了一条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这是88年修正案第二条,宪法的措词叫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中国的土地就两种,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如果按照法制的原则,国有土地可以转让,集体土地也可以转让,这才叫平权。但是宪法就说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1988年年底,《土地管理法》做了相应调整,明确指出农民土地和集体使用的土地可以转让,但是转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指定。两年过去以后,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转让新条例。

但是到今天为止,再没有颁布集体土地转让这一条,这个分岔岔开了。政府的地是可以卖的,使用权可以40年、50年、70年地批租给市场,这个改革对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起了很积极的作用。但是政府获得土地,那么农民的土地跟政府之间还是一个征用和被征用的关系,没有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环节。我们很多问题矛盾,比如资源配置问题,群体事件其实都跟分岔有关。

宪法规定,国务院制定一个条例,然后让它可以依照法律转让。但是城镇的土地转让条例出台了,但农村照样没有出台。隔了十年以后,出了《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农民集体土地不得转让、出租、买卖用于非农建设。

这个事情现在倒过来看,我就不断反省,98年修订的时候干吗不发表意见?这条法一写,农村土地没法转让。

我们国家现在很有意思,改革必须试验而且很谨慎,可当年否定性条例加进去的时候,没有经验支持,怎么没经过试验?所以我觉得要好好思考改革本身当中的一些学问。

我想面对未来30年的时候,要把我们中国人组成社会的基本游戏规则奠定下来,不要来回去变,把剩下把精力用在基础上去对付千变万化的市场。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在改革过程中发生的妨碍经济发展的要素,其实就在改革当中发生。

(本文来自周其仁在“莫干山:1984的创新和动力”峰会上的演讲。)

(本文作者介绍: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周其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