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尖的人看出来是什么地方,一位朋友问:为什么医生们比较抗拒献血呢?他在与我一来一往的对话中说,问过自己当医生的亲戚,这种现象“很普遍”。
几天前,收到一条短信:B型血告急。于是游泳回来后到广场的献血车去献血。看到车里挤了不少人,有一点人满为患的样子,就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眼尖的人看出来是什么地方,一位朋友问:为什么医生们比较抗拒献血呢?他在与我一来一往的对话中说,问过自己当医生的亲戚,这种现象“很普遍”。
如果在几年以前,这会成为我作新闻调查的一个题目。虽然现在早已退出了“媒体江湖”,我还是动了作一次小调查的念头。我首先打电话给一位高中同学,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现在是一家医院的科室主任,副主任医生。他的说法是:对正常人来说,献血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特别是现在很多人普遍存在“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适当献血能促进血液更新换代。他很干脆地否定了医生普遍比较抗拒献血的说法,说自己现在所在的单位,每年一些特定节日,如国际献血日都有七八十人去献血。
概括来说,我同学属于“主献派”。
我第二个电话打给我表姐,她刚刚退休,之前担任过某市红十字会医院的院长,我读书时就听说她经常做开胸之类大手术,简直是我的偶像。她的说法是一般不要去献血,因为对人体的免疫力会有影响,“但需要的时候去献次把也没有太大问题。”
我把表姐列入“有保留的反对派”。
第三个电话是我的表侄女,前两年从江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她的说法是:中医里“精气血”是人体健康的保障,是人体生命里本质的东西,在学校时老师都不鼓励献血,因此,“学生无偿献血的并不多。”
她属于明确无误的“反对派”。
第四个是北海人民医院的刘医生,桂林医学院毕业,我去年腰椎间盘毛病住院时认识她。她说:献血对青壮年来说是好的,促进新陈代谢,因为人血里的红细胞只有三个月寿命,不献也会“死亡”,又有新的细胞生出来。刘医生说,医院医生献血的比例不算高,在学校里大家更积极一些。她举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大学时有个老师讲解剖学的,一年献了8000毫升血,“当然他身体很壮”。我理解她的意思是那位老师身体特别好,所以献8000毫升也没有问题,同时说明献血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而不是献了8000毫升,所以他的身体很棒。
我没有录音,但记忆和记录应该是准确的。咨询的对象是特别选择的:住址分别在南宁、梧州、北海三地,不找陌生人,像闲聊一样,避免他们揣测我的意图投其所好来回答——在记者的采访中这样的比例很高。老同学时有联系,关系甚好;两个亲戚更是有一有一,有二说二;那位刘医生,性格开朗,很容易沟通。从这样的对象中得到的信息应该比较真实。刘医生还说了两个情况:一是女医生无偿献血的的确不多,因为女性“情况特殊”,她们每月有别的“出血”的机会;二是一些人不愿献血,与过去一些地方,如河南等地采血不规范、暴发艾滋病疫情有关。
我所作的是一次“非典型调查”,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更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对某个地方尽可能多的医生无偿献血情况进行一次普查,了解因何而献,因何没有献。有不少人眼里,如果医生对此不积极,一定是因为其中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奥秘”,其实具体的原因远较之复杂。我的调查对朋友“医生普遍抗拒”的说法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不仅没有让我解脱,相反陷入更深的困惑中:我觉得表姐和表侄女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我相信我的同学和那位刘医生不会对我打逛语。
对某种众说纷纭的事物,人们总渴望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让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人能提供这样的答案。无偿献血有无危害,医生固然是人们心目中公认能够作出权威回答的人士,但西医和中医对于生命和健康的很多概念却是不可调和的。科学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一种方法或精神,而不是对事物下的自以为是的结论。
不过,关于献血,我还是倾向于在正常的情况下,它对身体是无害的,“女人之所以普遍比男人长寿,是因为她们每月要出一次血”的说法似乎不无道理。无偿献血在世界上不少地方蔚然成风,台湾的马英九因为经常献血,人称“汗血宝马”。而我们周边却有一些做法使公众对无偿献血徒增困扰。比如一些单位组织无偿献血,往往让年轻人“顶上”,给他们发放补贴,有的还同时让他们休假。这种旨在鼓励单位人员献血的做法,使得那些关于“献血无害”的宣传霍然“破功”。
作者:梁思奇,广西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那到底是献好还是不献好
只要身体健康都可以献,献血救人。试想,若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病危需要献血,难道你要别人献血,自己不献吗?
献血可以救人,我想就是孙思邈老先生活着也会支持的。中医的理论、理念非常好,但是应该在遇到有损健康的时候站出来反对,遇到仁道博爱的情况时站出来支持,否则,中医培养出来的医生还会冒死去抢救伤员与病人吗?
献血不损害健康,至少我献了11年,10500毫升了。我为自己献出的献血可以救人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