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的河南高考替考案,连日来,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昨天,河南省教育厅称,替考事件已控制23人,其中9人承认涉案。此前,河南省招办称,已查实有127人充当枪手替考。
对于这起惊天大案被揭穿,各种批评声音都在指向当地教育部门失职,指向高考舞弊背后的利益链,以及背后必然存在的权力腐败。这些都没有问题。不过,作为曾经的高中班主任老师,我依据常识和经验,也觉得如此集体性、有组织性、有规划的高考替考事件,要想瞒过涉事学校以及相关老师,包括一些学生,并不是容易的事。
也正因如此,我一直很关注被曝光替考点的校长、老师以及学生如何看待这样的事件。也就在昨天,河南杞县二高,即被央视曝光存在替考的考点之一,从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现身说法,进行解释表态。总体感觉是,一脸无辜、非常委屈、十分不满、很有道德。
作为这个考点的副主考之一,这家学校的校长白世平是这样说的,“现在的考试制度是这样的,主考、副主考包括巡考在考试期间是不允许进入考场教室内的。考场的两名监考老师就对整个考场负有很大责任,如果他们发现问题不上报,那其他人很难发现问题。”
这让我感觉特别震惊。最简单的常识就是,监考老师是归主考、副主考管的,监考老师出了事,主考与副主考首先要反思的,肯定就是自己的管理责任。然而,这名白世平校长兼副主考,直接就把问题推给了制度。还有什么比把责任推给制度的做法更偷懒更讨巧的吗?更可怕的是,这名校长没有进行任何自我反思,只知道强调别人的责任,这种做法给人感觉就是落井下石,非常不地道,不知道他的教师们对此会不会很寒心。
这家学校的政治课老师叶晓剑说,“教育公平是起点公平。学生寒窗苦读十年,竟然发生替考,学校其他同学肯定不满啊!”高考公平的道理显而易见,早就是常识了。但是,我还是想提醒一下,在升学率决定学校教育政绩的今天,简单判断校方会对“差生找枪手”不满,这恐怕也只是基于道德的表达。事实上,这些年很多地方出现集体性高考作弊,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升学率驱动。试想,如果替考事件不被曝光,能够提高学校升学率,带动教育政绩,提升地方形象,谁又敢说不会为这些“利好”驱动呢?
除了校长和老师,我还注意到,当地的一些家长和学生也站到媒体面前,大谈高考公平,表示拒绝替考的决心,表达敬畏法律,进行良心反思。这样的行为给我的感觉,同样是集体性的、有组织的、有规划的,像在进行形象正名,在做危机公关。问题是,这些说词根本让人无法感觉到真诚,甚至从涉事学校领导老师一脸无辜的表情上,感觉到某种虚伪。这种虚伪,我以为,最大的根源也就在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以及奴化教育的媚权意识。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央视报道替考事件的那些细节情境,就不难发现,这样大规模的替考事件,很像是考生、家长、枪手、中间人、监考老师、考场主管以及更多关联人物的群体性合谋。不要忘了,在没进考场之前,考生在进行指纹验证时就被发现破绽,然而还是被放进考场;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去陪考就是常态行为,替考的学生背后往往就坐着自己的同学。更不要忘了,替考事件的组织者说,这种操作行为已经有多年成功经验了。而作为学校的老师,对自己学生能有怎样的水平,能考上什么高校,心里其实就跟明镜似的。然而,以前并没有人去说出真相。
遗憾的是,面对高考替考的丑行,太多人都显得那么坦然与从容。现在,涉事学校方面的表态更是显得特别虚伪。对于这起事件,人们呼吁要盘查背后的利益链,要追究背后的权力腐败,这些都需要司法力量介入,我无意赘述。只是想再强调一点,就是看待这起事件,不要丢掉起码的常识判断,不要忽略应试教育已经在教育领域催生出普遍的虚伪人格,而扭转这种教育的道德沦陷,弥补教育的人文精神,提升教育的独立意识,更应该是一项值得正视的社会工程。
作者:单士兵,重庆时报外埠新闻副主编、评论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