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座率低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儿。少就少,没办法。这样空着也好,大家可以做欣赏用。”
16日,央广网经济之声栏目报道称,7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整后高铁动车占到一半以上。然而,这则服务性的消息却因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院士王梦恕的一句评论变了味。
对王梦恕,大家都不陌生。有媒体称他是“高铁代言人”,网友则戏谑他是“高铁辩护士”。
虽然也有众多网友批评经济之声关于高铁上座率的报道以偏概全,不太符合实际情况;虽然早在2011年铁道部就出面解释过上座率的问题,但王院士的言论还是激起了众多纸媒和网媒的质疑和追问:作为一个时时宣称为民服务的垄断国企,宁肯空着大把座位,也不愿降价让利于民的傲慢与底气到底源自哪里?
专家出声,引来拍砖
高铁上座率到底是低还是高?且让我们看看经济之声的报道。报道称,部分高铁列车余票近一半,记者同时指出,虽然不是每趟高铁车都如此,但基本都有富余。
相比之下,便宜一些的T字头和K字头车票,却是一票难求。记者由此认为,正是较高的价格,导致了高铁较高的“空座率”。
中铁公司下属的中华铁道网的评论员忍不住站起来反驳这种“不理性、以点概面”的看法。但该评论员为“低上座率”提供的解释却让人啼笑皆非:高铁一般都是随到随买……于是提前订票的人便少了。所以为了让人产生一种可以随到随走的可信赖感,部分空车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些媒体看来,上座率低的具体原因可以理性探讨,但王梦恕的言论却让人难以接受。
《长沙晚报》就认为,王梦恕院士的怪论,“显然就伤害了公众的感情,难免引发质疑和争议。”该报质问称,这不就是高铁版的“何不食肉糜”吗?人民的科学家提出这样的论调,让坐车的旅客和不坐车的公众情何以堪?
《济南日报》点评称,从“铁老大”一贯的傲慢态度来看,王梦恕有此奇谈怪论毫不稀奇。
《现代金报》更细致地剖析了铁老大的傲慢形象:虽然铁道部的牌子已被换掉,但是铁老大的优越感却延续了下来。此路由我开,票价由我定,嫌贵绕道走,爷就是这副德行,能奈我何?
都是垄断惹的祸
铁老大如此傲慢,根源何在?无他,垄断而已。
国际在线评论员指出,在一个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其实都不奇怪,因为没有竞争,所以空着不打折,让乘客欣赏都可以成为合理的解释。
《现代金报》评论员实在忍不住痛斥铁老大依靠垄断混日子的心态,“我敢打赌,倘若高铁是自家的买卖,盈亏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倘若铁路部门不是一家独大,面对高铁上座率不高的尴尬,作为‘高铁代言人’一定会光着膀子吆喝,想尽一切办法将空座位卖出去。”
东方网评论认为,铁老大应当反思一下自身的经营思维。“运输高峰期就涨价,供不应求嘛,也无可厚非。可客运低谷期,也不见票价有折扣。这种经营思维里,垄断意识挥之不去。”
铁老大须告别衙门作风
批评从来就不是目的,治病救人才是。不少媒体在批驳王院士言论的同时,也纷纷就如何改善高铁上座率献计献策。
《河南商报》认为,解决高铁上座率需要正视两个问题,一是高铁票价是怎么定的,有没有暴利,需要有个说法;另外,要遏制铁路部门不断减少普通列车的行为。
《郑州日报》提议,高铁应借鉴飞机票的定价模式,把“定价权”交给时间。距离开车时间越长,票价越应优惠,距离开车时间越近,票价优惠越少。
《金陵晚报》指出,铁路是国家用纳税人投资建设的,铁老大没权利挥霍浪费,而应告别过去不问盈亏、依赖国家兜底的衙门作风,积极走向市场,通过为“衣食父母”提供优质服务获得良好收益。
而《现代金报》对当下铁路改革的含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铁老大硬件改善、软件停滞不前的不满:铁路改革不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唯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改变一些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国民才会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疾驶而来的高铁。
作者:新京报媒目,新京报新媒体下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