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根据文件,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将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5月29日中国新闻网)
客观而论,政府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应该是百姓乐见的事。一方面,这是既长面子又有里子的事,貌似能够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增加幸福指数,而且从反面讲,至少比投入到“三公消费”领域强得多;另一方面,公共财政也是花了血本的,人均多补40元,全国范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也是责任政府的体现。但是,医保补助提高并没有换来公众的“赞”。相反,在网上还出现了大量的质疑声音。原因到底是什么?
总的来说,之于看病贵、看病难的当下,政府人均提高医保补助40元,无异于石沉大海——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放在看病这个大事上,甚至根本无关痛痒。即便政府财政表现出来了“割肉”的架势,到了公众那里,仍然不会变成“雨露”和“恩泽”。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投入和受益,完全是两个概念。公共财政和投保人的负担都加重了,最终是谁受益?政府补助提高了40元,个人负担也提高了20元。如此算来,就是在医保上平均每人多投入了60元。但是,如果医保报销的目录不能及时更新,一些新药就仍然无法报销;一些医院喜欢开不在医保目录的药,这仍然会加重患者负担。当下医院都是盈利性的,40元就更无异于填进了无底洞。而这些问题不解决,投入再多似乎都不会解决问题。
医保并轨的事,仍然没有明显的进展。笔者所讲的医保并轨,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地区之间的并轨,另一个是城镇居民、城镇职工与新农合之间的并轨。如果这几个“轨”不能合并,地区之间、户籍之间的医保壁垒森严而立,各自为政,很难言公平。最起码的问题是,一个外地人去北京看病,仍然要自己付出高昂的医药费;一个享受新农合的农村人去三甲医院看病,报销比例仍然不会很高。最新的消息称,已经有几个省份在着手并轨,我们希望这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早日完成。
医保结余7644亿的问题如何解释?前段时间,有官员透露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平均都在20%以上。医保结余如此之多,是医保基金的一种浪费,也是对公众福利的压榨。此语境下,政府和投保人为什么还要再投钱,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难道政府增加投入是为了医保结余能够取得一个更夸张的数字?
医改的问题很复杂,涉及方方面的利益,单纯从人均上提高政府的补助,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尤其是我们面对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医疗体制。事实上,公众希望得到的结果很简单,就是看病不再那么贵了,排队时可以不再找黄牛了,看大病不是必须往北京跑了,乡下人进三甲医院也能报销到乡镇医院的比例了……仅此而已。
作者:王传涛,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