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的光绪:摸不清“家底儿”的指挥者

甲午人物列传之——光绪篇

导读:今年7月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纪念日。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意义重大,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的失败,又激发了知识界变革政体的要求。同时它也改变了东亚格局,乃至刺激了日本走向扩张道路。甲午战争,因而乃近代中国的重大议题。新浪历史拟推出系列甲午人物列传,回顾中日等各国决策者、参战者故事,纵观两军布阵、解析各方心态,以史为鉴,品评得失。

光绪帝
光绪帝

人物小传: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光绪帝四岁登基,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但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甲午事迹: “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

甲午年,是爱新觉罗•载湉登上帝位的第二十年个年头,也是他亲政的第七年。这位24岁的少年天子,准备抓住这次机会,通过一场胜利,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同时,向他的监护人——帝国的真正统治者——慈禧太后,证明自己有能力独自支撑起大清江山。可惜,他的政治资源和政治能力均不具备这样的力量。

太后选择皇帝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出生于1871年8月14日,身为狮子座的光绪皇帝,却是个非典型性狮子座。终其一生,未能显示出大狮子的英明与决断。这就要从他“得位不正”说起。

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只活了十九岁,并且没能留下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治在养心殿东暖阁撒手人寰,两宫太后便在西暖阁召开会议,宣布了皇帝驾崩的噩耗。紧接着就要决定:谁来继承大统?别看平时大清国的皇亲贵胄不少,但是符合当皇帝标准的真就寥寥无几了。

乾隆皇帝定下来辈分的:永(颙)、绵(旻)、奕、载。道光皇帝又接续了四个字:溥、毓、恒、启。同治皇帝是“载自辈”,他死后理应选“溥字辈”来继承。当时,“溥字辈”里道光皇帝的长孙溥伦,比较合适,可溥伦已经十七岁,清朝规定:皇帝最晚十八岁亲政。如果溥伦继位,就不能搞垂帘听政。即便是其他年龄小的“溥字辈”当皇帝,慈禧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也不具有合法性。因此,慈禧太后自然希望从载自辈里选。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死的早,老四是咸丰,老五也死了,老六是奕訢,奕訢有两个儿子,老大叫载徵,老二叫载漪,这两个均已结婚,不能考虑。老七就是奕蠉,奕蠉里的儿子选谁呢?老大死了,老二就是载湉。

慈禧选来选去,觉得载湉最合适。慈禧太后宣布:醇亲王奕蠉之子载湉入承大统为嗣皇帝,继承咸丰。选载湉做皇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垂帘听政。慈禧一言定大统,改变了清朝“父死子继”的制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僭主”。

慈禧太后何以能够“一言定大统”?主要还是她对大清江山有功劳。自从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剿灭“发捻”、兴办洋务、开创了同治中兴的大好局面,这位爱新觉罗家的媳妇,确实对这个家有功。

慈禧有大功劳

光绪即位之后,慈禧太后又打了两场局部战争,成绩是一胜、一平。在此之前,大清朝与列强的战争往往是败得一塌糊涂,现在能打平手,甚至于打胜,这是多大成绩!

光绪皇帝六岁时,也就是1877年,左宗棠西征击败阿古柏,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纪泽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这一仗,大清国配合大英帝国在中亚有力阻击了沙皇俄国的南下,第一次在列强的纵横捭阖中有了一席之地。1883年到1885年间,大清国与世界老二法国之间战争爆发,竟然在越南北部地区击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人考虑和谈。尽管李鸿章对法国人有很大让步,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但是从大局上看,大清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周边稳定,争取国内和平发展”,因此尽快与法国人和谈符合大清国的根本利益。

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大清国经历了南北两场战争的考验,似乎逐渐走上了正轨,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在慈禧太后费心操持大局时,光绪皇帝接受了传统的皇帝教育。光绪的字写的不错,能做诗,文章也行,初步具备了当皇帝的条件。顺治是十四岁亲政,康熙也是十四岁亲政,光绪十四岁时本亲政。当时,刚刚经过甲申易枢,中法战争又刚刚结束,大局不稳,因此慈善太后希望在等等。等到光绪十三年,才让光绪亲政。

1887年,虚岁十七岁的光绪皇帝开始亲政,慈禧太后撤帘。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实际上只有十六岁,也就是高一的学生嘛!把这样复杂的一个大国交给他统治,换谁能放心?况且,在新的时代,翁同龢教给皇帝的那些 “勤政爱民”的古老方法是不是还管用?真是值得怀疑。史料记载,光绪皇帝十五岁时写了一篇文章:“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这种很传统的“仁政”思想,说明了大清皇帝的教育还处于“古代”,而统治一个国家需要的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足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决断力。从这个角度看,风风雨雨二十多年的慈禧太后显然比光绪皇帝更有掌握国家的能力。

在慈禧太后看来,光绪亲政这一年是大清国内外形势最好的时候,国家在她的统治下,顺利的度过了中法军事冲突带来的危机;李鸿章已经初建起颇有战斗力的北洋水师,足以拱卫京畿。现在她把政权交给光绪皇帝,再“扶上马,送一程”就完成了爱新觉罗家媳妇的任务,可以受天下臣民爱戴,颐养天年了。

实习皇帝的野心

光绪皇帝亲政,慈禧太后退居二线。不过,光绪是个实习皇帝,慈禧与光绪有着一种权力默契,遵循着“事后汇报,事前请示”的原则。日常的朝政是“事后汇报”,让老太太放心;遇到大事、要事就必须“事前请示”,这是对老太太的尊重。

什么时候光绪皇帝能执掌大权呢?那就是一场考验——足以证明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君主能把国家治理好,能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顺利执政后的第七年,日本人来了!对于光绪皇帝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但是,光绪皇帝把自己和这个国家一起“玩儿进去了”。

光绪皇帝被清流们包围,对于打败日本过于乐观。

战争爆发时,朝廷的主战派一个个沉浸在骄傲自大的幻想中,朝堂里洋溢着一股莫名其妙的乐观主义情绪。这些主战派以言官为主,被称为“清流党”。清流党人标榜风节,评议时政,指斥当道,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这些人多半出自科举正途,熟谙章句旧学,但对洋务和世界情势一无所知。

光绪皇帝认为他们的意见很有道理,本身就是很失败的事情,足以证明年轻的皇帝并不真正理解这个国家和他所处的时代。

听听这些“清流党”对于战争的言论就知道他们有多不靠谱:

户部主事裕绂上奏:“日本偏僻处于东洋,全境不过中国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

御史叶应增上奏:“此次用兵,彼逆我顺,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残暴逞,我救属国,由仁义行”。

这样的言论充满了无知的书生气。

礼部侍郎志锐和编修曾广钧的言论似乎说出了光绪皇帝的心声,前者认为“如果清国一战扫平日本,则可因此刷新格局,振奋精神,以图自强,从此昂首迈向强国之路”。后者直言对中日战争的“窃喜”,以为“中国可以趁此机会,剿灭日本,建立奇功。”

如果打败了日本国,老太太肯定会对朕刮目相看,天下臣工自然对朕俯首帖耳。朕就能真正大权在握!当一个真正的中兴之主。

光绪身边的“清流党”对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只有模糊的印象:“清国大,日本小;清国人多,日本人少。”他们不知道,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相比已经是居于下游。北洋水师主力仅有8艘军舰堪用,且舰龄较老,多年执行巡逻任务,锅炉损耗,年久失修。日本海军一直在增购新舰,航速、火力都在北洋水师之上。

至于清国陆军,虽然号称百万,但是作为国家正规军的八旗和绿营早已腐朽透顶,全无一用。可堪一战的,只有北洋淮军38000余人,加上驻扎奉天的奉军、直隶练军中一部约14000人,总计不过5万。除去守卫炮台要塞的兵力,能够投入朝鲜,与日军作战的仅有2万5千人。况且,淮军依然沿用旧编制,军官和士兵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近代军事训练,后勤、战场救护等近代军事制度更是一无所知。军队的装备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反观日本军队则有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和军事教育,有参谋部统一调度指挥军队。日本无需动员就能有十几万野战部队投入朝鲜和中国战场。

如果说“清流党”不知道这些有情可原,毕竟他们是“言官”,不是一线官员。可光绪皇帝不知道这些就说不过去了。

过去我们嘲笑某个军阀糊涂,说他“三个不知道”,也就是“有多少军队不知道,有多少钱不知道,有多少老婆不知道。”看起来,光绪皇帝与糊涂军阀比强点儿,至少他知道自己“有多少老婆”,但就是管不好!

家里事情闹翻天

战争是国家成败的试金石,更是皇帝的“高考”。在这才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中,光绪皇帝暴露出自己的无能。虽然,光绪皇帝求胜心切,但缺乏行政经验,对指挥战争,更是外行。战争开始后,战况千变万化,光绪皇帝举措失当,除了下发上谕,催促李鸿章出兵决战,“不可游移不前”之外,对战略大局毫无判断。更合昏招迭出。

战事不利,庆亲王奕劻上书,要求亲率劲旅,出关剿敌。光绪皇帝马上就出面慰留。此时,光绪皇帝的岳父桂祥也上书,表示“愿领神机营马步各队赴山海关驻守”,光绪皇帝居然批准了!这又是一步 “臭棋”。因为,桂祥不仅是光绪的岳父,又是慈禧的亲弟弟。

原本桂祥以为,他的奏章大概也会像奕劻上书一样,被皇帝挽留。没想到,光绪帝毅然决定,要桂祥带队出征。让皇帝的岳父,带队赴前线,在任何朝代,都应该算是一件大事。让桂祥出征,无疑是一个鲁莽的决定。老实说,光绪打心眼里就不喜欢慈禧太后强加在他身上的这门亲事,所以故意为难老岳父。

或许光绪皇帝觉得,国难当头,神机营既然是清廷精锐,上前线义不容辞。桂祥作为神机营的统领,自不能推卸不前。正因为如此,光绪帝作出决定要桂祥出征后,慈禧虽然心中不快,也不好出面阻拦。但是,当时管理神机营的大臣有好几位,光绪帝却偏偏要桂祥带队出征?

光绪皇帝的这个决定是很不冷静、很失策的,对战事而言,桂祥这样没有临阵经验的指挥官,带着一群惯于“提鸟笼,斗蟋蟀”的八旗兵御敌,简直是以战争为儿戏。果然,在山海关期间,神机营没有放过一枪一炮,反而闹出不少丑事。对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言,更是百害无一益。由于中日开战,光绪皇帝对慈禧太后搞庆典的事情已有非议,使太后不快。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又把老岳父派到山海关丢人现眼,还连颁谕旨申斥。直接导致了皇后向太后告状,诉说自己在宫中被欺负、冷落。慈禧太后大怒,把珍妃“褫衣廷杖”。太后大动干戈,光绪帝急忙补救,军机处以最快的方式电寄桂祥,又派副都统英廉前往接防。不过,这已无关大局,因为大清国已经输掉了战争。

甲午战争,中国又一次败得稀里哗啦,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觉回到解放前。”光绪皇帝战争中的表现,远没有慈禧太后在平定新疆和中法战争时那样的举重若轻。可以说,真是由于光绪皇帝被“清流党”包围,完全不了解中日军力之差距,又急于用一场战争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结果,断送了慈禧太后交给他的大好局面。

战争的失败使光绪皇帝损失了巨大的政治资源。慈禧太后在的时候,与俄国、法国这样的列强打仗,起码能打平手,光绪皇帝则被蕞尔小邦日本轻易击败?此后,光绪皇帝又希望用一场维新变法来重建自己的政治权威,这是他最后的政治机会,可惜他所用非人,把关乎国家命运的改革变成了一场闹剧!以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