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拍三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的视频近日在网上流传。在视频中,三名赤裸上身的男子对另一少年进行了持续近10分钟的折磨与殴打。他们用膝盖猛顶少年的腹部,用鞋抽打脸部,用胳膊肘击背部,轮流双脚起跳踩踏少年的上身和头部,并用砖头和石块抛掷在少年身上和头上。当被打少年昏迷倒地时,其中一男子竟向少年头部小便……
视频中的殴打场面是如此的残暴,令观看者不忍直视。昨天下午,当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3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嫌疑人全部落网的通报时,后面的跟帖充满了“直接枪毙,让他们‘重新做人’”之类的愤怒声音。
事件发生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奶西村。在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笔下,这个村道路纵横,两边商铺比肩接踵,有些道路堆满了垃圾,脏水四溢。
不少居民都对孩子的生存环境表示担忧,在他们眼中,有些孩子就像野草一样无序地生长。奶子房中学的一位学生说,他们校门口经常聚集着一些十五六岁的不良少年,他们经常向回家的学生索要钱财。“如果你没钱,他们就打你一顿,如果有钱,他们就‘盯’上了你,向你定期索要钱财。”
记者找到了被打者高某。这个年仅14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说父亲平时无暇管他。但认识高某的孩子称,高某也曾经打过架,有时放学就去网吧。
一边是比肩接踵的商铺,一边是脏水四溢的道路,一边是“像野草一样无序地生长”的孩子,这种景象形象地勾勒了我们一些地区的发展模式和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项实验,他把两辆同样的汽车分别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地方,并把停在杂乱地方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这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有序地区的那辆车一周后还完好无损。辛巴杜接着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这车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
津巴多的实验验证了环境和情境对人的影响。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一实验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窗户玻璃而不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接受示范和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无序的环境和麻木的公众是滋生犯罪的温床。
奶西村的环境就不仅仅是打破一两个窗玻璃了,它实际上是个“千疮百孔”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怎能不像“野草一样无序地生长”?
畸型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牺牲人文、牺牲人的成长为代价的。在中国,如今有多少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把小孩扔在家乡无人照应?又有多少父母眼里只有金钱没有人,让小孩不是去侵害他人就是被他人侵害?当这些家长赚到一些钱之后,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起早贪黑赚到的钱既无法医治子女身体的创伤,更无法治疗他们的心灵创伤,甚至出现“钱有了人没了”的结果……
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当父母的关心教育缺席时,政府、学校、社区和社会团体等就会及时补位。但我们看不到这种补位,管理者甚至连起码的本职工作都不做。奶西村的环境如此恶劣,我们是不是要追问,相关的管理和教育机构去哪里了?要不要追究他们的责任?
事实已经证明,“无序生长的野草”必然引发“无时燃烧的野火”,那么,谁来关心这些“像野草般无序生长”的孩子?
作者:何龙,羊城晚报编委、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