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寿前任总裁千万年薪奔新华?

在这个骤然高温的夜晚,笔者按捺不住也要给各种不着调加点佐料,给保险业人士传播一个未经当事人和涉及公司证实的听着让人咋舌的坊间传闻:万峰,在其由国寿总裁任上转任副董事长不到两月后,或将转会新华保险,拟任总裁,传闻中还有基本工资加奖金和绩效共千万计的年薪的细节。

1

  话说2014年5月22日,这一天,乌鲁木齐爆炸、泰国军变、南北朝鲜打起来啦……

  今天是个啥日子?在这个骤然高温的夜晚,笔者按捺不住也要给各种不着调加点佐料,给保险业人士传播一个未经当事人和涉及公司证实的听着让人咋舌的坊间传闻:万峰,在其由国寿总裁任上转任副董事长不到两月后,或将转会新华保险,拟任总裁,传闻中还有基本工资加奖金和绩效共千万计的年薪的细节。

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令人稀奇的事呢?在看似不靠谱中,细细想来,却也有着种种合理性。又红又专的万峰和国企特征越来越强的新华,或许是来自于更高层面的安排?当然,流传出来的千万计的年薪更像是市场化的选择,在评判标准如此多元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自我价值的最直接体现。

如果消息坐实,潜龙在渊壮志未酬的万峰和战略徘徊策略摇摆总裁之位空缺已有5月之久的新华保险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千万计的年薪应该也有百种千种的压力,万峰能带领一路坎坷各种势力交错的新华保险走出一条新路吗?尤其是在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环境、行业形势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昔日的保险英雄还能续写今天的传奇吗?

不成功便成仁。或许,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有些大胆的选择。

国寿时代的万峰

现年56岁的万峰乃中国人寿老臣,历经杨超、袁力、杨明生三任中国人寿集团掌舵者,可谓三朝元老,曾集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中国人寿执行董事、中国人寿总裁、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董事等诸多颇具分量的头衔于一身。

公开资料显示,从事保险工作超过30年的万峰拥有颇为丰富的保险履历。他早年服务于中国太平香港公司,先后担任太平人寿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董事兼高级副总经理、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香港分公司助理总经理。1999年后转战内地,进入中国人寿系统,做过中国人寿副总裁兼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和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并自2003年起担任中国人寿副总裁,自2006年1月起担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同年6月担任中国人寿执行董事。2007年后担任总裁。

有熟知万峰者告诉笔者,三十几年保险工作经验,令之从基层逐步升至第一大寿险公司总裁之位凭借的是一线经验和出众的能力。据悉,无论从产品开发、精算、后台管理,到信息系统,和公司发展战略,万峰都有涉猎。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其推动的“大集中”管理模式。“万峰对于中国人寿最大的贡献,是他对保险企业运作的谙熟程度,可以很好的帮助中国人寿以既定的发展战略稳步发展。”

然而,这样一位国寿重臣在2014年初被突然免职。2013年报发布会前夕,中国人寿发布公告,万峰不再兼任中国人寿总裁、改任中国人寿副董事长,同时保留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职务。

接任者为与之同龄的副手林岱仁,年龄说也因此不能成立。另外舆论还有业绩说,佐证为万峰执掌的中国人寿最近两年无论是保费规模还是净利润都出现下滑或者放缓的态势。

近三年,中国人寿保费增幅更见迟缓,甚至一度出现年中负增长现象。2011年,中国人寿保费同比增长仅有0.1%;2012年,这一数字略有回升1.38%;2013年,中国人寿保费同比增长1.23%,其中开年阶段曾一度下滑至负8.2%。

其实,这一阶段的中国保险行业处于行业转型调整期,中国人寿的命运正是整个行业的命运,几乎大部分公司都面临和中国人寿类似的境况,只不过作为最大的寿险公司,因之过大的体量所显现的放大镜作用,受牵连更重而已。

相对于年龄说和业绩说,笔者则听到了不一样的版本。万峰之所以被隐退大致有两点原因:其一,以中国人寿集团总裁杨明生为代表的集团层面有意加大对旗下最大的子公司——中国人寿的控制。万峰作为国寿重臣,伴随国寿一路成长,在国寿系统根深蒂固。之前历任董事长均少有过问业务的行为,杨超时代的中国人寿以资本驰名金融领域,而杨超也被誉为资本强人,擅投资并购;袁力时代,曾插手具体业务,一度提出强化基层的策略,但不到一年即调职国开行;保监会副主席位置上度过几年时光的杨明生,显然对中国人寿这种量级的金融央企有着更多的想法。笔者至今仍印象深刻的记得,杨明生首次参加中国人寿业绩发布会之时,可谓满腔热情,几乎回答了所有记者的问题,滔滔不绝,从业务策略到战略布局均有涉猎,观点颇多。

其二,或与其做事风格有关。据了解,作为一个大家长,万峰做事习惯事必躬亲,如此操作可以给外界留下勤政的美名,但也会留下揽权的非议,尤其是作为中国人寿这么大体量的央企。

或许这一切都为万峰在国寿的最终结局添上了浓重的一笔。笔者听说,调岗前一周万峰尚召开2014年度相关经营策略大会,进行全年部署。随后一切戛然而止……

万峰将面临怎样的新华

作为国内保险行业市场化进程中的第一批寿险公司之一——新华保险因之跌宕起伏的股权、人事纠葛和颇受认可的业绩表现成为舆论的焦点。纵观18年成长历史,新华保险共进行三次股权大调整,也因此有着两次股权腾挪和人事动荡。

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即便是在上述情况下,新华保险还是保持了尚佳的市场表现。保费规模超越同期主要竞争对手后,进入寿险三强,且成为国内保险第四股。主流舆论认为,动荡之中的新华保险可以快速成长是因为早期的新华保险造就了一批以善打硬仗、开拓市场著称的经理人,作风生猛。

长期浸淫于央企体制下的万峰何以驾驭曾经以市场化铸就辉煌但目前正遭遇困境的新华保险?

2013年新华保险保费达到1036.4亿元,稳居国内第三大寿险公司之位。从表面看,新华保险突破千亿关口的业绩着实不错,但深究其年度保费增幅仅有5.7%,同期国内寿险保费增速为7.9%。2013年的开门红也被视为新华保险开业以来最难的开门红,首月保费负增长11.5%,直至当年10月都未能扭转负增长之势。

2014年的开门红,新华保险不再冒险,以130.5%的数字成为上市险企中首月保费增幅最高者。其中,银保渠道新契约规模保费为去年同期的5倍多,超过50亿元。从上述操作的结果看,关于“均衡”的把握恐怕是对当前新华领导班子最大的考验吧。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令人想起“摇摆”一词。

另外,几年前曾有新华老人告诉笔者,新华保费的困境将在2012年后到来。给出的缘由是,新华保险在2010年前董事会缺失的三年中,一度放弃对市场排名的执着,走上了一条相对收缩规模,进行结构调整,追逐高价值期缴业务的路径。以银保为例,面对当时横行的一年期、三年期趸交业务,新华银保90%以上为5年期业务。市场排名几度落后的新华保险,在2010后的市场表现也就找到了一个注脚,续期业务的滚动效应。

源于中国人寿2013年给付高峰事件,万峰主政国寿的最后阶段已经对寿险的价值转型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对应策略: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经营目标由追求保费为向价值效益转变;发展动力由资源投入驱向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由以首年保费推动向续期拉增长转变;保险产品由以理财产品为主向保障型,兼顾多样化转变。甚至为此不惜付出保费负增长的代价。

如此看来,万峰的理念和新华保险当前推行的策略不谋而合。但或许,对当前和未来的新华保险及新华人来说,如何重塑辉煌,如何稳住业绩下滑势头更为重要。

新华人的诉求是什么?曾有新华保险分支机构老总和笔者讨论,2013年开门红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走了反传统的道路,“开门红”时提倡的是价值型产品,令习惯分红理财型产品的营销员难以接受,收入下降,人员流失,营销队伍士气不振。新华保险的转型应该先从营销队伍的转型开始,逐渐过渡到产品等领域。

在战略规划策略选择方面,能不能上下同欲?历经三次股权置换、三次资本腾挪的新华保险,人事问题之复杂可以预见。从早年关国亮的草创,到孙兵的发展,再到康典的坚守,几乎每一任董事长的到来都将面临一波人事的动荡,只不过或主动或被动的进行人事调整罢了。

如何平衡各种势力,对于万峰来说,或许也是个难题。

文/燕梳新青年

(本文作者介绍:燕梳新青年,保险锐力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