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格式化工具 —— 关于“不作死就不会死”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看到的最妙的一种解释,是说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可怜”就是可爱、惹人怜爱。“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可爱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样的解释,应该是最令人可以在心理和情感上接受的一种,可爱对可恨,从造句上看也巧妙,但这个解释是否容易成为通行解释,还是疑问。大多数人,望文而生义,生出的意思恐怕仍是“惹人同情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具体详见上文《你是否被格言洗脑》)

对格言进行重新解释,使之看起来“正确”,是吸引人的工作。孔子有一句话,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通常解释成,民众可供支使,使之服从,不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观念。所以,就有各种解释的方法,使之变正确。

有一种理解,是说民指的是奴隶,所以可供支使、服从,不可以使其知道为什么,因为奴隶只是工具,原本他也不必知道为什么。又有一种理解,是说民众可以使其自便,而不必硬要他们了解为什么,这是因为民众中不少人理解力成问题,强使知之,难以奏效,徒增烦恼。

还有用重新断句来扳正意思的,断法有多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一种断法。民众答应供支使,由着他们;不答应供支使,教化他们。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一种断法。理解还有两种。一种,民众同意,让他们自便;民众不同意,就使他们了解。另一种,民众素质行,让他们自便;素质不行,就使他们知道,提高他们的素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也是一种断法。民众可以让他们由着性子来吗?不,应该让他们得到教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还是一种断法。如果民众可以支使,不能由着他们来,必须加以引导。

孔子说了十个字,让人操了不少心。怪只怪古代不搞标点符号,大家就只好去猜迷。当然,更重要的是孔子必须说今天看来仍然正确的话。放在“打倒孔老二”的时期,当然要理解为“民众可供支使,不可受教育”,否则就不便于揭露孔老二蔑视人民的愚民思想了。但孔子重新封圣了,他就得说正确的话,这就重新解释。因为可以让“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正确的办法很多,于是就有了很多方案,大家都去猜孔子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但孔子实际上说的是什么,其实是不重要的,使他说的话放在现在仍然正确才重要。

现在有一个格言很流行,“不作死就不会死”,报道说还被网上的美国俚语辞典收录,“no zuo no die”,这路语言风格,过去上海滩上叫洋径浜,现在英语中称为Chinglish(中式英语)。这句话的意思,大致类似于自作自受,但比自作自受严重。自作自受,可以是轻度的后果,不必到死的程度。它又类似于恶有恶报,但少一层价值前提。它又类似于“自作孽,不可活”,但并不如此肯定。

自作自受、恶有恶报、自作孽不可活,都是用于一个人做不好的事情而得到不好的结果,一个人做好事情而得到不好的结果,我们叫求仁得仁,如果因此而死,则称为“就义”、号为“烈士”。不作死就不会死,则基本语义中性,相当于说“死是你自找”、“失败是你自找”、“悲惨是你自找”。

但当我们说“死是你自找”时,隐含的意思是“现在这种情况是你自找的”,它是一个就事论事的解释模型,并不表示所有的死都可以归结为自找。而“不作死就不会死”,是一个一般性解释模型,用以解释所有死亡、失败、不利、悲惨的原因。

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消灭了对不幸者的同情相似,“不作死就不会死”对落败者进行了“咎由自取”的归因。而真实的情况是,死亡、失败、不利与悲惨,原本是原因各不相同的,有时是自找,有时是偶然,有时是无端遭祸,并非都是“作死”。有些“死”虽是“作死”,却也是传统上所说的舍身取义、慷慨赴死,如谭嗣同、林昭等人,若以“不作死就不会死”来形容,不无残忍;若以“不作死就不会死”作为旁观的总结,不过供人得出活法务须聪明的教训。

有一个新闻,安徽一男逃犯,回家新婚,还在用微信摇艳遇,结果摇到一名女警察,被将计就计捉拿。报道说这是“不作死就不会死”,还教育人们“天上不会掉馅饼,艳遇更不是想来就来”。这里“不作死就不会死”,用得挺贴切,但我不知后面两个教育句子的意思是为逃犯惋惜,还是为逃犯落网高兴。

格言无论新老,大抵都包含着将大脑格式化的危险。它不仅使用顺手,而且显得时髦、有趣生动。更重要的是,格言一般被认为是智慧的简捷表达式、经验的压缩打包文件,但其实格言也经常使人愚顽,而且觉得活在智慧之中。格言有很多用途,其中之一是让智慧实现安乐死。

作者:刘洪波  当代著名杂文家、评论家。《长江日报》评论部主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