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日本人真的那么排外吗?

日本《朝日新闻》4月28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ジャパニーズオンリー」店にも貼り紙に傷つく外国人”(店家张贴JAPANESE ONLY,刺伤外国人)的特别报道,介绍了日本浦和红钻队球迷在足球联赛时,因悬挂“JAPANESE ONLY”(仅限日本人)口号而引起公愤并遭遇严重处分,另外还介绍了一些日式料理老铺,也因在店门口张贴“JAPANESE ONLY”,刺伤了外国人的心而受到警告。

之后不久,《广州日报》刊登了一篇“‘外国人禁入’标语多,日本种族歧视令人忧”的文章。文章内容大部分引用自上述《朝日新闻》的报道,并在开头部分添加了一句这样的话:

“近来,有不少日本店铺及公共场所都挂起了‘Japanese Only’(仅限日本人)或‘Foreigners are not allowed’(外国人不得入内)的标语……”

国内有朋友看到,转发给我,问:“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吗?”

首先,我想说:《广州日报》添加那句开头语是不贴切的。因为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刻意去寻找“Japanese Only”或“Foreigners are not allowed”,其实你是很难以看到这一类标语的(相反,“欢迎使用银联卡”的中文招牌,倒是随处可见)。在上述的《朝日新闻》的报道中,就介绍了一件这样的事:一位从事人种歧视研究的日籍美国人,在走遍北海道、群马、爱知、大阪、广岛、冲绳等各地店铺及公共设施,细数“Japanese Only”类招牌之后,一共找出五十来处——完全可以说:在日本数目庞大的店铺及公共设施当中,这几乎是个微乎其微的数字。而且,即使是这些少数量的“Japanese Only”招牌,如今也或是被拆除,或是被改为了“Japanese Language Only”(仅限日本语)。

我这样写,或许有人会问:你是想告诉大家日本人其实不排外吗?NO!答案是否定的——日本人是排外的,但日本式的排外,并不在张贴“Japanese Only”一类的招牌上,而是在社会日常的空气当中。

如果要将日本式排外做个细分的话,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一种源于无知;一种源于敬而远之;还一种,则源于日本匠人式的自傲。

源于“无知”的例子,几乎可以信手拈来。我刚来日本的时候,甚至有日本人在自豪于日本料理的同时,非常骄傲地来问我“是否懂得使用筷子吃饭?”我的一对好友夫妇,中国人,在日本某名牌大学双双获得博士学位后,一位在大学任教,一位在日本大公司就职,生活条件好了,夫妻俩在日本买地建房——刚刚入住新房时,一直遭受日本邻居的刁难。邻居太太每天发短讯警告我的好友说:你不许这样,你不可以那样。差不多每天都在暗地里监视着好友的一举一动。

那位日本邻居,也许是在日本媒体上看多中国人犯罪的报道,总觉得中国人就必然是不守规矩的,因此从一开始,对中国人就有了先入为主式反感。但后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了解接触,发现我这对好友夫妇不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而且还拥有日本名校博士学位,家中孩子上的也是日本名门私立,成绩优异,于是从此刮目相看,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而源于“敬而远之”——如文章开头的《朝日新闻》那篇特别报道中,就介绍了一件这样的事例:朝日记者去采访一家挂有“Japanese Only”招牌的店铺,问店主为什么这么做?店主回答:

“明白地说,是因为中国人。中国的团队客人很让人头疼。不脱鞋就上了榻榻米,不打招呼就上了二楼,如果因为卫生方面被停业的话,谁来负这个责任?”

店主告诉记者:因为张贴了“Japanese Only”而受到过电话警告,所以现在将招牌换成了“Japanese Language Only”。“希望也能站在我们的立场想一想。”店主对记者说。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

三年前,应岐阜观光局之邀,我曾去拜访岐阜的白川乡。白川乡拥有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合掌造”。这种拥有近三百余年历史的日本传统民居,状似合掌,须合众人之力方可建成。因为合掌村全体村民年年月月的精心守护,才妥善保存至今。

合掌村位于日本中部的山区,为保护山区环境,那儿没有修建地铁或电车站,因此与京都、奈良这些古都相比,交通算不上特别便利——离它最近的国际机场是靠近名古屋的中部国际机场,从中部国际机场到白川乡,还有二百多公里的路程,转乘巴士大约需要三个小时。因此,与其他交通发达的观光景点相比,白川乡显得寂寞了些。作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白川乡和它的合掌村,非常期待获得更多游客的关注。

但是他们也一样不欢迎中国的团队客人。合掌村中规模最大、格式最高的合掌造代表作“和田家”的第N代掌门人和田先生,就告诉我说:曾经他们为了增加人气,提高合掌村的知名度,也更为旅游创收,而接待过中国的团队游客。但接待过几次之后,发现不行。

“中国游客随地吐痰,到处留下垃圾。”和田先生告诉我说。后来和田先生和合掌村的村民们一起,连续用手捡了几天垃圾,才终于将村里村外重新整理干净。在我准备离开合掌村,跟和田先生告别的时候,和田先生对我说:他们非常欢迎中国人的散客来合掌村看看——在他们看来,来自中国的散客,大都拥有良好素质,且更懂得欣赏他们引以为豪的传统建筑。而团队客人的素质则参差不齐,即使能增加更多收入,但为保护合掌造的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也只好忍痛割爱。

上述的这种“排外”,便是对于不懂得入乡随俗者的一种敬而远之。而下面的例子,则源于日本匠人气质的自傲了。

曾去日本中部的下吕温泉旅游,入住一家名叫“纱纱罗”的温泉旅馆,旅馆掌门人大前先生告诉我说,我是他们旅馆接待的第一位中国客人。而且,这家温泉旅馆也同样拒绝任何团队客人,而只接受散客预定——大前先生在经营旅馆之前,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因此对于旅馆建筑的用材、内部装潢设计等,都十分讲究。“纱纱罗”不仅由大前先生亲自设计,就是所有的装修材料,也全都是大前先生一手挑选,连大厅里的每一件家具,甚至摆放在大厅角落的一把椅子,也都是由大前先生亲自前往意大利找当地的名匠定制的,样样造价不菲。

如此精致富于匠意的温泉旅馆,实在无法想象团队客人蜂拥而入的样子。因此,大前先生对我说:“我们只欢迎懂得的客人。”

同样的话,在日本京都的古董街,也有一位店主对我说过一次。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陪同一位国内来的学者前辈拜访京都,学者平时好收集古玩,于是便去了京都的古董街。

和地处繁华地段热闹的百货店电器店之类相比,京都古董街的氛围静谧安详,走进任何一家店铺,都绝对听不到生意人冲着顾客常“吼”的那句话:“欢迎光临。”听不到招呼声,客人们通常自行推门走进古董店内,除了陈列着的古董旧货,店内仿佛空无一人——那些标价不菲的物品,无人看管地就摆放在你的手边,可以十分容易地拿在手中从容揣测,自由把玩,而店主往往都坐在里间,须得大声呼唤方露尊容。

在一家古董店内,学者前辈看到摆放有几样中国清代的瓷盘,便拿在手中细看,然后告诉我这个对古董一无所知的外行:这东西真倒是真的,只是店老板标出的年代不对,××年间是不使用这类花草图案的,这该是××年间的物品才对。

我们在这边唧唧咕咕的时候,那店铺老板远远地坐在靠里间的一张桌子边忙着手头自己的事,对于店堂内站着的两个大活人视而不见。看店主对进得店来的客人如此傲慢,我忍不住走过去,将刚才学者前辈告诉我听的话,用日语重复了一遍。

听了我的话,店主没有吭声,只是站起身来,从陈列着的玻璃橱窗里,再拿出另一个盘子给那位学者前辈看,前辈看过,又指出几处地方。这次店主唤出个女孩,让她从楼上捧出一大一小两只香炉,学者细细看过,说这应该是明代末期的物品,店主面露微笑,连连点头,让那女孩将两只香炉收起来,说:这个只看不卖。

接下来店主一改之前的沉默,开始滔滔不绝介绍自己去中国淘宝的种种经历,又显摆了几样自己得意的收藏,最后我们准备告别离去之前,双方还郑重地互换了名片。店主一直送出店门外,并连连鞠躬说“欢迎再来”,又笑着对我说:“欢迎以后再带客人来。但不懂的客人,您可千万别带来啊。”

“我们只欢迎懂得的客人”——不懂得的,请你不要来。我想:只要是在某方面拥有追求极致癖好的人,就会懂得这句话背后的内涵——对于这样的店主而言,他们寻找的并非顾客,而是老友式的知己。就如那些追求极致的料理人一样,他们用浑身解数制作出来的食物,那都不再叫食物,而是被赋予了心血的“艺术”,因此他们期待知己式食客,能以“艺术鉴赏”的心情去品尝。因为,真正的美食,是厨师与食客共同完成的,厨师懂得如何“美”,食客懂得如何“食”。失去精良的食客,便不会有技艺超群的厨师。美食也就不再是美食,而不过是填肚子的货罢了。

懂得了这一层,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店主会说“我们只欢迎懂得的客人”了。也就会明白,那些小碟小盏的日本料理,何以超越满汉全席,成为可以品尝的“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唐辛子:旅日华人作家。自我介绍为——唐辛子,在日文中就是“辣椒”的意思,唐辛子就是“糖辣椒 ”,一个既甜且辣的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