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荣一方经济、利税大户,到政府犯愁、银行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从巅峰时期的吨钢利润达千元,到现在每生产一顿钢只挣0.43元,中国近一半的钢企亏损。正如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所说,钢铁行业在各地已经是“妈妈不亲、舅舅不疼“、谁都不待见的境地。
妈不亲舅不疼
时至今日,就连代表中国钢铁业最先进生产力的宝钢集团,也感受到了一丝丝凉意。宝钢旗下的宁波钢铁有400万吨的产能需要进行调整,徐乐江就亲自与浙江省的副省长斡旋,却被问到:“十年之后的宁钢还能不能生存?”并没有与浙江省政府方面的意见达成一致。这可能是徐乐江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从早年重组新疆八一钢铁(3.51, 0.00, 0.00%),到2008年重组宁波钢铁,2010年重组福建德盛不锈钢,再到2012年重组广州韶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开工。宝钢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西北部的区域布局,无不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支持。然而今非昔比,本来有地方政府撑腰才得以一直扩大产能、即使亏损也“大而不到”的钢铁企业,情况已经发生微妙变化。
首钢已经整体改造搬迁到了河北,另其他大型钢企也看到了被“驱逐”的可能。在这些环保企业大佬严重,环境的压力太大了。就连徐乐江也并不清楚宝钢这杆红旗在上海还能打多久。
另一方面,一直是与钢铁企业关系良好的银行也收紧了授信。用徐乐江的话来讲:银行真是对钢铁行业特别“关照”,老贷款拿走,新贷款涨利息都不给你。
业内的看法是,从去年总行就发了好几轮文件,主营位钢铁生产或贸易企业的贷款已经不给批了,除非把主营改为其他还有可能。目前钢铁企业负债约3万亿元,其中一半是银行贷款,今年开始银行已抽贷10%,至少抽贷了1400亿元。正是如此,担任中国钢铁协会会长的徐乐江在才会感慨,钢铁有已经到了”妈妈不亲、舅舅不疼“、谁都不待见的境地。
随着周华瑞、肖家守两个带头大哥生意垮掉、官司缠身,周宁帮(在上海做钢贸生意的周宁人)已灰飞烟灭。这个福建东北部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城,有逾6万人在上海及周边做钢材贸易,他们在大上海建立了40余家大型钢材市场,控制着近五成上海钢贸交易额,曾有“中国钢材看华东,华东钢材看周宁”之说。
而现在,正如徐乐江所说一致,几万乃至十万家的钢铁贸易商已经变化很大了,有的跑路、有的转行,以前在上海最重要的周宁帮,现在都找不到了。
钢贸商对于钢铁生产企业既是销售渠道,又是蓄水池,钢厂实际上是将一部分价格波动的风险和库存压力转移给了钢贸商,然而目前“好队友”已然倒下,钢铁企业亦唇亡齿寒。
新伙伴:中民投登场
说钢铁业“谁都不待见”似乎有些过了,至少一位目前备受关注的“高富帅”已经伸出了橄榄枝。这就是由董文标等民生系老板牵头成立的“中民投”,并且高调宣布未来将成为一个囊括金融、钢铁、光伏、船舶四大板块的资本运作平台。
据公开报道,中民投涉足钢铁企业的模式,将是通过方大集团、德龙钢铁集团、建龙集团和四川川威集团四家平台公司,在全国掌控1亿吨左右的钢铁产能,通过统一采购、销售等降低成本,掌握部分定价权。
对于横空出世的新伙伴,钢铁企业的态度有些暧昧。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对笔者表示,中民投确实希望建龙参与,但首先是应该把自己企业做好。目前并不是个兼并重组的好时机,未来抄底还要在2-3年,那时候趋势可能更明显。而建龙也倾向于选择那些跟其战略要匹配的企业。如今,建龙正在邢台政府牵头下对龙海钢铁进行收购,中民投是否将介入成悬。
笔者认为,未来钢铁业还需要来自政府、银行的多方面支持,尤其是不能对于钢铁企业一刀切、一概而论。在服务业比重加大的背景下,必须汲取一些国家制造业空心化的教训,坚定的发展制造业。中国钢铁业仍然具有优势,化解产能过剩应该与产能升级相伴相生。
银行对钢铁行业的信贷政策业应该真正“有保有压”。吴晓灵也在一次访谈中对笔者表示,对于产能相对过剩、技术并不落后的企业,银行应该对其债务重组,而非一味抽贷,压到无路可走的位置。所谓“贷款之前是冤家,之后是亲家”。
这一点上,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应该一视同仁。在中国钢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国进民退”的浪潮,民企纷纷被收编。而现在业内有部分人担心这一幕在银行抽贷的逼迫下再次重演,不过随着中民投的成立并且与民营钢企联合,有实力的民营钢铁企业有望在此轮行业周期过后真正壮大。
文/黑金录 孙洁琳
(本文作者介绍:一小撮业内媒体,记录钢铁、矿业圈的资本故事。)
平时说了很多互联网,让不少读者认为我仅仅关心互联网产业和经济动态。
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资深商业与技术观察者,我关注互联网的核心动力在于互联网带来的经济体优化能力。有效的信息连接和通讯,可以在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下加大产能,优化重组经济体内在脉络,从而在不损失资源的情况下达成更大的经济收益。
这是互联网的特征,但绝不是互联网的专利。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经济体赖以生存的资源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石油、钢铁这些核心资源在一步步枯萎,所以必须要有更优化的方式来重组经济关系,达成效率与资源保有量的双赢。
信息技术、运算技术可以帮助达成这个目标,但更重要的则是实体经济,尤其是核心领域产业自我完成迭代与优化。
这就是国家重度加持供给侧改革,提出优化产业关系,完成产业升级大任的原因。我们知道,在传统粗放型生长下的实体经济,尤其是钢铁、能源、建筑等经济体当中,很大一部分资源并非被消耗而是被浪费了。符合把这部分资源留下、找回,甚至让他们更好发挥作用,是经济体迭代的真正重要任务。
今天我们就以一家美国的新型钢铁生产企业,也是世界首家人工智能钢铁厂:大河特种钢铁Big River Steel(BRS)为案例,探讨一下特种钢铁行业可能为整个经济体带来的变革与想象。
【钢铁产业逼近转型期,废钢业地处咽喉】
通观整个2016年,中国钢铁市场与钢铁行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行业洗礼。
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市场低迷之后,2016年我国钢铁行业迎来了复苏与信心重振。全年市场中出现了两次较为明显的钢材价格上涨。但与此同时,国家政府也表现出了全面升级钢铁产业的决心与魄力。2016年下半年,政府对钢铁生产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行业供给测改革,可称之为史上最严厉、执行力最坚决的一次钢铁行业大清洗。
而这次大清洗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去产能!
产能过剩,资源浪费过多,已经成为了我国钢铁行业长久以来盛行的毒瘤。在特殊时期野蛮粗放型增长或许带来了行业红利,但长此以往必成大患。所以国家与政府牵头,对整个行业进行了大量产能清理。
而一边是去产能运动,一边是市场利好。就把环保节能的特种钢材,尤其是废钢产业推到了风口浪尖。20多年来,废钢在中国的使用比例一直都很低。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中国废钢炼钢比仅为11%。而其他钢铁大国废钢炼钢比,如美国为75.6%,土耳其更是高达90%,全世界的平均值也有51.6%。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对废钢产业的资金、政策导入度不高,尤其在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
那么具有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加持的国外钢铁厂是怎么做的?在将废钢变特钢的世界领先企业中,位于美国阿肯色州密西西比郡,由美国科氏工业集团(Koch Industries)、德太集团(TPG)等投资大河特种钢铁(大河特钢),是其中的佼佼者。
【钢铁产业如何弯道超车?大河特种钢铁交出这份答卷】
什么是废钢产业?
这个相对陌生的词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些许的距离感,但事实上,这个词是关乎国计民生与千家万户的。
简单来说,废钢产业就是不需要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不再利用开采出来的铁矿石炼钢,而是回收利用社会上的废弃钢材与传统炼钢的剩余物(如废弃汽车及建筑钢材),通过电弧炉技术,能在确保绿色环保的情况下生产出高质量的特种钢材。其实,废钢的铁含量纯度更高,更容易锻造出优质的特种钢铁。
要注意,这种钢材与曾经盛行的“地条钢”不一样。地条钢只是经过中频炉等感应炉进行简单的重新冶炼,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地条钢质量差,安全系数、环保系数都不达标。而通过电弧炉技术炼制钢材(电炉钢),能够大幅降低污染。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电炉钢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仅约为20%;但到了1995年左右,这一比例已经突破40%;到2009年达到60%;去年的这个数据是67%。据了解,美国最后一个综合钢厂是在1962年建造的,之后新建的钢厂全部都是绿色环保的电炉钢厂。
而大河特种钢铁的先进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将废钢变特钢的电炉钢厂,他们还通过数据化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高效、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工艺。大河特种钢铁与人工智能公司Noodle.ai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钢铁制造。Noodle.ai是由IBM前高管Stephen Pratt与GE Digital科学总监、Infosys技术总监、MicroStrategy资深副总裁等一起创办的,为企业提供以人为中心的设计(Human-Centered Design)、企业流程工程和人工智慧技术,结合人类学系和机器学习技术,协助企业用户的决策制定和优化企业流程、跨顾客资料分析、产品资料分析、企业资料分析。
通过广泛分布于炼钢各个环节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及Noodle.ai公司的BEAST平台的数据分析,大河特种钢铁可以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振动、空气等信息,把控产品质量。这样工厂能够完全知道什么样的钢料将会生产出什么样的钢材,这让运营人员在维护计划、生产线调度、供应链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得到突破性提升。也因为如此,大河特种钢铁成为了世界首家人工智能钢厂。
除了Noodle.ai,大河特种钢铁还持续跟各种高科技企业进行合作,包括ABB、Morgan、KMR、RUSSULA,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能力。他们采用德国西马克公司的先进技术,实现了快速建厂、快速投产、产品快速投入市场的能力。
得益于先进的炼钢技术及人工智能运营手段,已建成的BRS大河特种钢铁厂一期即实现400人年产量165万吨。预计在二期投产后,可实现600人年产量350万吨钢材的全球最高钢铁生产效率(人均年产量达到5500万吨,目前中国最优秀的钢铁企业人均年产量为1500吨左右)。
在国家加大“去产能”革命进程的阶段,大河特种钢铁带来了钢铁产业最需要的技术与发展方向。并且根据资料显示,大河特种钢铁采用人工智能管理与生产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并且控制风险,可谓是全现代化钢铁生产的范本。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钢铁行业的环保之路刚刚启程】
近几年的供给侧改革与环保产业推进当中,有一句口号可谓深入人心,即“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事实确实如此,基础工业是立国之本,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环保问题源头。一方面我们不能放弃推进工业生产的向前,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决保守环境底线,控制能源浪费,这确实是个两难选择。
但好在,通过技术改革与新科技的提升,大河特种钢铁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钢铁生产也可以很环保。可以成为工业与环境中的良性循环枢纽。
首先是Flex Mill模式以及得益于这种特殊炼钢模式的能源节省,通过熔炼废旧金属生产高品质的特种钢材,同时又能达到大型综合钢厂的产量水平,还在环境和成本上大大优于传统钢厂。相较于其它紧凑式带钢生产技术,节省能源高达18%。其次,这家钢铁企业通过大量科技手段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例如,他们在工厂搭建了液压屋顶,这样可以在生产钢铁的过程中降低热能损耗;他们通过59.7英亩的雨水收集池对区域内的雨水进行100%回收和处理,再在炼钢过程中使用,实现节约用水达30%,并对产线上废水进行现场回收处理;采用回收利用的材料建造工厂;充分利用湿地,保护土地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环保节能上的努力,他们在试生产后第一年就获得全球功能的建筑环保LEED认证,也是钢铁行业的首例。
钢铁行业的去产能仅仅是第一步,打造节能环保高效的钢材生产与加工体系才是未来的关键。难怪大河特种钢铁的CEO David Stickler敢说:在创建这家钢铁厂前,我们就已经想好了——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另外一家钢铁厂,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家能够推动钢铁行业边界的企业(The world doesn’t need another steel mill,the world needs a steel mill willing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what steel can do)。
这家不走寻常路的钢铁企业正在将保住青山绿水与生产优质钢材的“两全法”介绍给中国。
说一句老话,可谓是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