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资本雄厚、资源充足、人才济济、技术先进;民企则机制灵活、创新力强、效率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互靠双借、优势互补,国企资源得到高效、灵活配置,民企得到强大的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将释放出“1+1>2”的组合正效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条件下的很好选择。但这一良好而可行的政策并未得到实际的落实,而且,市场上对此存在诸多议论。在此提出个人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几点认识: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质是资本融合
美国人丹尼尔·耶金将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实质,概括为“政府和市场不断争夺制高点的过程。” 而在国内,也不断地围绕着“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展开争论。本人曾经为此撰文指出,放弃这种争论,转而将政策导向放在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方面,即:不分所有制,谁创新、谁的核心竞争力强,国家就支持谁。
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的组成部分,都是纳税人,都提供就业机会。基于这一认识,通过混合所有制,把两种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本的最大效率,不失为当前形势下的一个重要选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形成优势互补
国企资本雄厚、资源充足、人才济济、技术先进,但包袱重、效率低、创新力不足;民企则机制灵活、创新力强、效率高,但资金资源欠缺、技术薄弱、管理较落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互靠双借、优势互补,国企资源得到高效、灵活配置,民企得到强大的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将释放出“1+1>2”的组合正效益。
混合所有制是经济转型过渡时期很好的制度安排
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资本的竞争。国企有着强大的资源和背景(尤其是资本方面),也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民企99%是中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资本薄弱,也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且没有人才沉淀的能力。民企参与到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来,间接地拥有了国企的资源和背景,对民企解决发展资金,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制度安排。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避免出现的问题:
1、民企弱势地位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按照北大厉以宁教授的观点,超过一半的国企已经实行了混合所有制,但基本上还是国企一家独大的局面。两种不同的体制,在实力与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民营企业处于弱势。要改变这种状态,在混合过程中,就必须对民企有所倾斜,鼓励和扶持民企的发展,让民企强身健体,才能让民企与国企平等对话。
2、民企杠杆并购的问题
现在国企体量太大,如中石化销售公司,其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亿,利润近400亿。这种体量很难让民企参与进来。必须在金融制度上创新,不断完善现有的资本市场,吸收国外的金融杠杆工具,比如:允许企业发行公司债,允许银行提供杠杆资金,这样,民企才有能力参与到混合所有制中来。
本人在国外时曾经主导的西班牙国企CLH公司项目,仅支出1800万欧元,4200万欧元都是利用西班牙当地市场资金;本人主导收购的新加坡国有控股的石油公司,甚至100%地利用社会资金和杠杆功能。总之,只有解决好民营企业杠杆资金等融资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混合所有制的决定。
3、出现新腐败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估低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人为提价,让民企买不起。这两种情况都会形成新的腐败温床。所以,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尤其是要透明化、法制化。
文/陈九霖(中国航油前总裁)
(本文作者介绍: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世界五百强企业前副总、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