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的不是货币之水,而是能够调动投资者信心的机制,需要的不是让企业无限度做大,而是好企业的市场筛选机制。
希望央行下调准备金的人要失望了。5月1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央行的逆周期是微调,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刺激行为。
央行之所以采取回购、局部降准等方式微调货币政策,恐怕因为两大原因,一方面中国失业率没有出现恐慌性上升,另一方面,金融没有出现全局性、系统性风险。根源在于,央行以及决策者认为,货币放水无法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央行将以较紧的货币水位,配合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伟大的经济进步与脱贫成就,与货币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仅有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让中国取得进步。
货币注水是可怕的事,可怕就可怕在引发通胀。而在中国,货币大量发行没有引发可怕的通胀,而是引发了经济结构的扭曲,与大范围的产能过剩。
中国货币发行量十年增长5倍。2002年,广义货币发行量从18.5万亿增长到97.4万亿,增长了5.26倍,十年前,货币发行总额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81倍,十年后,货币发行总额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87倍。在此期间,中国没有出现恶性通胀,多谢廉价的中国产品、疯狂开工的中国制造企业,以及廉价的人力与自然资源。再加上,中国还有房地产与股市这两大巨型蓄水池,留住了大部分资金。
货币发行量高与低不存在正不正确的问题,只要与政府、居民的财富增长相匹配,能够在严格的货币纪律下满足实体经济运作所需,每块货币背后都有真实的财富相对应,就是适当的货币政策。
从2002年之后,中国进入WTO红利期,外汇占款大幅上升,央行的货币政策发行围绕着外向型经济打转,基础货币发行与外汇占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02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超过50%,2003年便达到65.9%,自2005年7月21日新汇改启动以后,基础货币呈现超常规模增长态势,外汇占款占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之比超过100%,成为影响央行货币投放最重要的因素,并在2009年达到峰值,之后略有回落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94%,2011年四季度以后发生明显变化。
从2011年前后开始,中国的超级贸易红利逐渐消失,虽然此时中国获得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国等数顶桂冠,是前人栽树的结果,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中国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获得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以及更合适的货币发行制度。
尊重历史,我们没有必要对此前的货币政策说三道四,需要受到指责的是经济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信用体制不健全,导致大量货币助推了低效的僵尸企业,使他们僵而不死,白白浪费了可观的财富,成为全社会的沉没成本。当财富的生成路径越来越低效,财富的分配形式越来越丛林,客观上宽松的货币成为低效经济模式的帮凶。
我们更要指责,基础风险信用体制不健全,盲目地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使股市成为投资者信心的凝冻剂,使债市成为央行利率的应声虫,没有发挥价格发现的作用。
中国改革背水一战。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正确之举,中国目前需要的是制度改革,建立高效的财富生成体制,摧毁财富毁灭体制。如果央行继续大规模放水,不需要几年,中国债务泡沫将彻底崩溃,僵尸企业无法维持,变身为银行一堆无法遮掩的烂帐,如果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市场不改圈钱面目,普通投资者坚决“远离股市、远离毒品”,圈到钱的权贵企业则大撒把投资,在风景秀丽的境外某地修建自己的豪华别墅。
中国需要的不是货币之水,而是能够调动投资者信心的机制,需要的不是让企业无限度做大,而是好企业的市场筛选机制。从这个角度说,央行做恶人,是正确之选。希望他们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上,一样坚定。
作者:叶檀 财经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