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京津冀地区农村发展状况不好,农村发展慢其实说明城市发展得不够好。未来农村的发展的方向是家庭农场加合作社。因为单个农民或者农场主力量都太小了。农产品(9.55,-0.08, -0.83%)往往需要大批量流通,个体的力量太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都让流通领域把钱挣了,农民合作起来参与流通参与服务。
城乡一体化肯定表现为城市经济体扩大,农业比重相对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因为城市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高,收入也高。在传统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民就业不充分,收入不可能高。所以城乡一体化就是通过城市的扩大,把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农村单个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后,不充分的就业变成充分的就业。基本关系是通过城市化带动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能城市不发展但农村发展好,这不符合规律。
现在京津冀地区农村发展状况不好,农村发展慢其实说明城市发展得不够好,很多人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形成思路。农村还有很多剩余劳动力,虽然客观上农村比原来好,但是城市发展不够。城市居民收入增加,显得城乡差距扩大,其实差距的绝对量在扩大,但相对量在缩小。
发展不够就是劳动力转移不够。一定要有这样的正确态度,就是继续发展,继续推进城镇化。但是推进城市扩张不是说消极地等城市发展够了再发展农村,农村也要发展,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培养现代农民。
在农村的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培养专业农户,培养农场主。要让农民成为农场主,提高劳动效率,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做法。兼业农户也就是小农,注定是贫困农户。靠政府转移支付大把给钱,这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能大范围搞慈善,大范围搞慈善、搞普惠社会就坏了。
专业农户怎么培养呢?这需要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条件。外在的条件是一定要搞城市化。现在农村很多人走掉,让剩下的妇女老太太儿童就业吗?不会的。我们有调查,其实只要能租到大面积的土地有一定规模的话,好多有文化的人是愿意去经营的。
现在你给一个大学生200亩地种水稻,200亩水稻一年下来可能收入二十几万,很多大学生都愿意来的。内部条件,就是自身发展,培训基本知识。体制上土地要能流转,金融上要给予支持,比如说土地抵押、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等,也就是与土地上的财产权利有关。但我们也不能太着急,要慢慢来。
现在一些大企业也进入现代农业领域,我并不赞成。规模经济不是规模越大越好。通常农业当中要搞雇佣经营那就说明规模太大,还是家庭经营比较有效率,自己给自己干比较有效率。因为农业比较复杂,需要监督,跟工业不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人要是不干老板一下就看见了,农业当中投机取巧就很不容易发现。
所以,还是要搞家庭农场。公司化农业轻易不要搞,或者说不能成为主体。中国农业不能都搞成尖端农业,安全就行,安全应该是一个最底限的标准。高收入群体吃得起贵的蔬菜我们也不能干涉,但这么大一个国家,我们更重要是要让普通老百姓在吃上有一个基本的安全,而且要成本低,不然大家买不起。所以联想佳沃那样的模式一定是不能推广的。
未来农村的发展的方向是家庭农场加合作社。因为单个农民或者农场主力量都太小了。农产品往往需要大批量流通,个体的力量太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都让流通领域把钱挣了,农民合作起来参与流通参与服务。
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比如河北农村存在的低端的、半手工的加工业,它们注定是要消亡的。这些产业效率往往低,只有在工资低的情况下才能存活。进一步城市化后,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小企业肯定无法存活。
像富士康现在就打算用机器人替代劳动,就是因为劳动者工资在增长,工厂想降低成本。所以这些用工多的半手工型小企业肯定会消亡。这也是好事情,因为这些小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小规模的企业虽然说中央支持但其实也有弊端,所以就让市场来淘汰它。
工业需要集中,小打小闹,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就不对。当然它们的存在曾经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好处,它的消失也是一个被市场淘汰的过程。
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培育农民,给农民普及基本知识。同时要把农民的各类社会保障建立起来,而且要逐步实现和城市接轨,也就是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化。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说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有些地方自然比城市差一点。举例来说,城市可以有双向百米宽的马路,但农村没有,甚至根本不需要。城市可以办大学,村里就不用办了。当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还是要推进农村的市场化,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要素要尽可能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今天我们提京津冀一体化,其实不止京津冀三个地方,全国都要一体化,甚至全球经济都是要一体化的。这里面最重要还是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让市场发挥作用。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党国英
(本文作者介绍: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