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现在的“萝卜招聘”,玩阴的、玩黑的,搞些见不得人的偷鸡摸狗的事儿,古代的荫补式“萝卜招聘”虽然也不公平,但那是公开透明地玩不公平。
“萝卜招聘”是时下的新词,指为有关系的候选人量身定制的招聘条件或者职位,来达到让关系户成功应聘的目的。由于公务员“逢进必考”,在公务员招录中“萝卜招聘”尤为突出,丑闻接二连三地爆出来,几成一大顽疾。
这些“因人画像”、“绕道进人”的“萝卜招聘”,说白了就是“拼爹游戏”,“近亲繁殖”,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其实古代也“萝卜招聘”,而且在我看来,荫补是最典型、最常见的“萝卜招聘”。
荫补其实是一种选官制度。除了买官(赀选)之外,古代选官制度大致有三:世卿世禄的世袭制;以推荐为主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考试为标准的科举制。
荫补制是世卿世禄制的变种,产生于秦汉之际。《汉仪注》云:“吏二千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这就是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第一,你老子的官级要在二千石以上(省部长级以上);第二,你老子在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符合这两个条件,可以谋得一个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的郎官做,有在皇帝身边工作的职业经历,此后大抵可以平步青云,有出任地方大员的机会,时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
魏晋时期,凭门第入仕,荫补受压制。隋唐科举兴起,为维护官僚得利益集团,制定了详细的荫补法(萝卜招聘方案),规定官员依品级荫补子孙: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旧唐书•职官制》)
宋代沿袭唐制,且呈泛滥之态,“萝卜招聘”的种类增加,奉贺表荫补、诞节荫补、郊祀荫补相继产生,“萝卜招聘”的范围也大为扩展。据张希清先生考证,“宋代恩荫补官人数十分庞大。……据推算,平均每年由恩荫制度补官者在500人以上。”(张希清等著《宋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两宋取士之多,空前绝后,320年间共开科130榜,取进士、明经、诸科约11万人,其中正奏名约6万人,特奏名约5万人。平均每年录取进士、明经、诸科等正、特奏名约为360多人,其中正奏名每年也有188人以上,仍远远不及“萝卜招聘”的人数,足见“萝卜招聘”已严重侵害社会公平,引来各种指责。(杨学为《中国考试通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即一个人担任翰林学士20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达20人之多,而且还会不断上升,范老先生不由得感叹“萝卜招聘”泛滥至极。
清代学者赵翼对宋代“萝卜招聘”也是叹为奇观:“文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亲。武臣以是为差……以斯观,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P332—333)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拼什么也不如拼爹爽。
于是,我们也就能理解《水浒传》里的杨志,为什么在被逼上梁山之前,“把一身本事,边庭一枪一刀,搏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一个应过武举,曾做过殿司制使小官的他,原本想在官场上混个厚禄高官,只要做了大官,将来儿子就可以通过“萝卜招聘”进入官场。他没想到理想丰满,现实太骨感,竟被逼得落草求生。不过,享受“萝卜招聘”之好处的官员大有人在,不会因为他一个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有所改变。
“萝卜招聘”源远流长,生命力极强,并没有随有清一朝的结束而结束。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有“顶替”( 顶名代替)的工作分配模式,即父亲或母亲退休后可招收其一名子女进入该单位工作,这种情况在农、林、水、地矿系统居多。我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顶替”还在流行,名正言顺地子承父业,其实也是一种变相荫补,较多范围由官员而及一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其实就是一种“萝卜招聘”。现在没有“顶替”一说了,要求“逢进必考”,于是就生出了新的“萝卜招聘”。
比起现在的“萝卜招聘”,玩阴的、玩黑的,搞些见不得人的偷鸡摸狗的事儿,古代的荫补式“萝卜招聘”虽然也不公平,但那是公开透明地玩不公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天”,当官的就该多拿福利,包括封妻荫子,一家老小跟着享受。你要是不服气,你也可以拼爹,拼不了爹,你也可以努力读书做个当大官的爹,让你儿子也“萝卜招聘”,拿你出去拼。
作者:廖保平 笔名西越,知名评论家、作家、诗人
查看作者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作者专栏:
http://liaobaoping.baijia.baidu.com/
http://zglbp.blog.sohu.com/
http://163.fm/aXmal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