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农村的黄金时代已彻底过去

想要农村恢复魅力,需要真正热爱农村的知识分子,能够回到农村生活,去修补千疮百孔的农村文化,重建农村被破坏的乡土制度与规则。

  农村与农民这几年总会成为文化议题,诸如“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回不去的家乡”、“逃回北上广”等,都是媒体所热衷报道的。但话题热烈的反响却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空洞化,得不到一点儿的改观,其向城市输血的功能没有本质的变化,提到农村,只有哀叹。

  电影频道前几天播出的一部名为《卒迹》的作品,时间横跨60年,整个故事看上去像是为一位村支书树碑立传,但创作者对农村发展环境的关注,对政治环境影响农村的思考,以及一些台词传达出的克制的愤怒,让这部小成本之作,具备了引人发言、不吐不快的作用。农村题材电影,多沦为宣传工具,能在取悦审查部门的前提下,多点对农村问题的深层次挖掘,很是难得。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开始的前几年,是中国农村的黄金时代。80年代整个中国还处在各种运动带来的精神创伤的愈合阶段,那时候的城市倒爷和少数精明商人开始发财,但农民依然没法放开手脚去创富。90年代开始农村开始复活,这种复活也是伴随农民流动进城、土地耕作自由开始的,农民与土地所被激发出来的活力,为此后国家经济腾飞做好了基础工作。但进入新世纪前十年的中期后,城市对农村的吸血导致的环境污染、人文破坏,种种恶果开始呈现,留下了现在这个所有每每提到都会皱眉头的农村。

  《卒迹》提供了农村短暂十多年黄金发展时期的一个代表人物,李二卒出身苦难家庭,大字不识一个,但他身上继承了千百年农民生存智慧,宽容与狡黠并存,宗族统治手腕纯熟,所以他从乡村一个最被看不起的“怨种”,一点点爬上了象征农村最高权力的“村支书”位置。在那个时期,的确有不少这样的“村支书”在带领着农民赚钱,并且毫无一己私利参与其中,当然,能成为这样的“村支书”,首先他个人得有钱,在那个时代,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容易带来虚空感,被压榨习惯的人一旦取得做梦也想不到的财富,便会努力通过实公共价值来保护自己,李二卒有句台词说的好,“你们12个人有钱了,村里的百十户人家,他们不羡慕?不嫉妒?”

  以前的村支书再坏,公款吃喝、贪点小财算到顶了。而现在的村支书今非昔比,他们和当地政府一样,卖地敛财,盖楼房掏空农民一辈子积蓄,小小的村支书,可以支配几十亿的财富,而且与更高的公权力搅合在一起,成为名符其实的土霸王,村支书犯罪,也成为一大中国特色。之所以说农村的黄金时代不会重现,正是因为农村发展带头人的集体沦落,去哪儿寻找李二卒这么好的人?成为盘亘在农村存亡问题上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是农村田园荒芜,一方面是城市人对乡村生活趋之若鹜,不少城里的有钱人回乡隐居不到半年一年就纷纷逃回城里,因为农村没文化生活,没有时髦娱乐,最为吸引人的拙朴乡情,也被城市化的势利所攻破,农村人和城里人一样在谈钱、谈房子。

  想要农村恢复魅力,需要真正热爱农村的知识分子,能够回到农村生活,去修补千疮百孔的农村文化,重建农村被破坏的乡土制度与规则。知识分子不能把农村当成自己养老隐居的最后退路,只有不断为农村呼号,促使政府已经溢满的钱包多流向农村,农村才可以重新具备家园功能——这也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罢了,说说容易,实现太难。

作者:韩浩月  资深文化评论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