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长安
最近,公务员要求涨工资的话题受到普遍关注。仔细想想,抱怨自己收入低的人又何止公务员。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终于实现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直观上看,绝大多数民众的购买力和生活质量都不同程度地提高,汽车、出国游等过去的奢侈消费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让人不解的是,伴随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工资水平的不满意度也在悄然增长,过去常说的“拿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出人意料地再现世人面前。而且这种情绪弥漫全社会,遍及社会各个阶层。于是就看到这样一幅幅场景:对农民工群体来说,一方面,由于“用工荒”现象和最低工资水平的持续调高,其工资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大多数仍抱怨工资太少,挣钱太辛苦。让人羡慕的白领阶层,也同样对自己的薪酬待遇满腹牢骚。至于公众普遍认为中国职业阶层排名第一的公务员们,其满意度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年两会上,就有代表诉苦说公务员已有十年未涨工资,急需给他们加工资提待遇了。
这种对工资不满意的群体性现象,实际是社会不公导致社会心理失衡的集中体现。诸多研究表明,人们对工资的满意程度并不来自于自身绝对水平的高低,而更多来自与其他人员的对比。假如一个劳动者在竞争性企业为挣绩效工资而起早贪黑,而另一个在垄断企业可悠闲工作却享受高薪和优厚福利时;或者劳动者仅仅因为户口性质不同或性别差异,就在工资待遇上有所差别时,社会公平正义就很容易遭到破坏,人们的不满情绪就容易增长。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灰色收入呈迅速增长态势,2008年约为5.4万亿元,而2011年已达到约6.2万亿元。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2倍以上,城乡差距在3倍以上,而青年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30%左右。
可见,公众对工资水平的不满,实际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社会不公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降低了社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大大增加了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更直接地说,这种情绪并不一定是对工资收入本身的不满意,而是对工资水平背后的现行收入分配体制不满。我们不反对勤劳致富的富人,相反还将他们视为时代楷模。至于那些依靠特权发财致富的歪路,则到了必须打击和纠正的时候。▲(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