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标签化与社会舆论

“农民工”、“富二代”、“城管”、“小贩”……一个个标签化的词汇铺面而来。人们总是试图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以方便理解和传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如此。

今年1月前后,“公务员好不好当”一时成为网上热点话题,网上舆论中,有不少对公务员整体化、标签化的描述:待遇优厚、工作清闲、缺乏技能、吃拿卡要甚至贪污腐化。与此同时,一些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在网上打破沉默讲述工作与收入状况,回应各种误解,而对于这一群体比较熟悉的人,也能注意不少网络舆论的偏颇之处。

回头想想,对于其他群体,网上舆论中也多有误解。不少是根据媒体报道和传言拼凑的一些标签化形象。“农民工”、“富二代”、“官二代”、“上访户”、“城管”、“小贩”、“乡镇干部”、“90后”,不只是社会群体,还有其他概念如“普京”、“PX”、“宝马车”、“东莞”、“食品添加剂”,在许多人脑海里,恐怕都有一些笼统的印象,但随便挑选一个概念,细细去调查、了解、统计分析,实际情况真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吗?人们总是试图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以方便理解和传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如此。

做新闻有一个感受,刚入行时总想着追求深度和高度,而从业越久越发现,深度和高度固然很重要,而全面、真实、准确,则往往既是底线要求也是最高要求,真做到要有足够的冷静和耐心,得下很大功夫,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尤其不易。

前些天读了贾平凹的小说《带灯》,这本书和贾平凹另一部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小说《秦腔》一样,是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创作的,用文学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乡土生活中的各色人等,所展现的乡镇工作的复杂,乡镇干部的复杂,远非几个标签化的词语所能概括。此外,和不同地方的朋友交流发现,网上普遍叫好或者批评的一些政策,在不同地方的实施情况却千差万别,情况远比想像的复杂。

但是社会上的这些声音,在网上能看到多少呢?不少人很少在网上发声,网络舆论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沉默的螺旋”。即便是有人愿意絮叨这些细节,又有多少人能听得进去呢?前一段有关公务员的话题讨论中,一些舆论将公务员的抱怨一概斥为“撒娇”,用“不愿干可以走”简单粗暴地将讨论打断。在信息的海洋中,标签化、简单化、黑白分明、爱憎分明的思维习惯很普遍,耐心倾听、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成为一种可贵的品质。

互联网的发达,为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科研院所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这些年来,许多地方和单位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这是好事。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媒体和网上舆论、轻社会舆论的现象。而无论是社会治理、危机应对还是学术研究,只有同时重视社会舆论,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才能对汹涌的网络舆论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纠偏。面访、电话访谈、座谈会、田野考察、问卷调查、查阅各种一手资料,“走基层”的方法有很多。

套用几句前人的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兼听则明”,“网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需躬行”。

来源:思客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