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多抚慰失独家庭,莫消费他们的痛苦

针对部分失独父母进京表达诉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5日表示,给予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国家行政补偿没有法律依据。这一回复引发热议,其中批评声占了绝大部分。

  失去子女的家庭在世界各国都有,但在中国,失独成为特殊的社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与计划生育政策直接相关,而这一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增加了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痛感。

目前中国各地已经开始关注失独问题,有了一些相应扶助政策。全社会对失独家庭都充满同情,并且有给予他们关怀、照顾的积极性。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投入,总体上应当视社会能力和失独家庭的现实需求而定,如能形成一定制度规范最好。

在这当中,舆论不应鼓励出现国家该如何“补偿”失独家庭的博弈,改变社会关怀失独家庭的性质。这样做会误导失独家庭对当年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个人家庭不幸的看法,只会增加那些家庭的痛苦。

计划生育政策当年的出台完全是国家经济和人口形势所迫,它不是个政治决定。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严重失衡,导致这个崇尚多子多福的社会走上严格计划生育道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为此付出代价,城市家庭几乎完全独生子女化,为这个国家少生几亿人,我们有着一言难尽的共同经历。

世易时移,今天的中国逐渐放开二胎,但不能因此而对过去的一胎政策进行否定甚至批判。此一时彼一时,今天二胎政策的宽松,并不意味着过去收紧生育就是错了。

当下中国有着大量社会福利的欠账,失独家庭的问题这时集中出现,成为新的焦点。扶助失独家庭应当常态化,融入到社会民政事业当中。它不应当被单独突出出来,成为对过去政策的追诉。不断改革的中国社会总会针对过去的政策做调整,追诉过去的对错既不合理,也会导致新的冲突。

由于一些舆论活跃人士热衷于批评计划生育政策,并且愿意将这种批评进行引申,这会激发一些人对计划生育这一长时间国策的不满,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会促使他们认为自己为国家曾经做出的牺牲没有意义,让他们的伤口更难愈合。

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帮扶能力,政府决不会对失独家庭的痛苦和困难不闻不问,更何况扶助这些家庭,社会的共识度很高。但应当让这一切尽量做到和谐,在各方面都实事求是,合情合理,避免偏激。

失独的痛苦,从本质上说是金钱补偿不了的。对失独家庭的照顾应立足于对他们现实困难的解决,以及对他们精神的慰藉。舆论不应倡导将国家对这些家庭的义务货币化,我们应致力于营造让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关怀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最终还是会有一些失独家庭不满,他们的有些要求是合理的,也有一些要求是情绪化的。社会应当做的是多抚慰他们,帮他们平静下来。任何人都不应利用失独家庭的痛苦制造舆论热点,出于各自的利益消费这些家庭的不幸。

(原标题:社评:多抚慰失独家庭,莫消费他们的痛苦)

来源:环球时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