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权:排外维护不了汉语的纯洁性

说到底,不是风在动,是我们的心在动。我们透出的是“不自信”的底气不足
说到底,不是风在动,是我们的心在动。我们透出的是“不自信”的底气不足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随便乱蹦些“洋泾浜”,固然不妥;但把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DNA、WTO、DVD或者CCTV等,都彻底开除出汉语,似乎又有点矫枉过正、逆潮流而动的味道。

这几日,有关“外语词过度使用伤害汉语纯洁性”的说法甚嚣尘上。这几乎是2012年同一争论的翻版。那一次,因为商务印书馆新出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入了“NBA”等239个以外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竟遭到百余位义愤填膺的“专家学者”以保护汉语纯洁性为由举报。幸而最终没听说有谁因此“获罪”。

争辩不下,往往缘于概念不清。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汉语,顾名思义,汉民族的语言。只要是汉民族的,不同地区的方言口语、成语歇后语口头语,都是汉语。当然,还有汉语特有的语法。

何为纯正的汉语,真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比如汉字从“繁”入“简”,已经不“纯”了;而普通话是否能代表“语音”的纯洁性,似乎也存疑;而说到词汇及语法的纯洁性,起码在“五四”白话运动时,就已经“变异”了。文白转型之际,不知多少外来语汇、欧化句式暗度陈仓,倒成了“纯正”的现代白话文。

“祖制”难以追溯,于是现在开始“内外有别”,拿“外语”开刀了。随便乱蹦一些“洋泾浜”,固然不妥;但把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DNA、WTO、DVD或者CCTV等,都彻底开除出汉语,似乎又有点矫枉过正、逆潮流而动的味道。语言本身是个开放系统,从俗本也是惯例之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以严格的审查从源头上扼杀这些词的传播——但在互联网时代,又似乎不大行得通;即便可行,也让我们有点悚然。

问题不限于此。比如中外文词汇含义本非一一对应,文学作品如果强作对应,立即文学韵味全失。所以英美国家的文学大师,兴致来了无妨引用拉丁文或者法文。傅雷是翻译大家,但《傅雷家书》中,直接用外文的竟有七八百处之多。如果强求全部中文,那便是“水至清则无鱼”了。

再如科研文章,所谓学术无国界,专用术语用外文,本是便于世界同行交流,如非得强调“国格”,各国科研人员都弄出自己的一套系统,真不知要浪费多少注释和沟通的时间。

吊诡的是,我们一方面强调汉语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却一刀切地要求高校研究人员,包括“中国文学”研究者在内,必须“出国半年”才能参与职称晋升。

2012年的争论中,《词典》修订主持人江蓝生称,“汉语不会因为字母词的产生而灭亡,我们应该对汉字文化有足够的自信”。说到底,不是风在动,是我们的心在动。我们透出的是“不自信”的底气不足。顺带说一句,与其对少量外来词如临大敌,不如在中小学加强推行文言文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这才是维护汉语纯洁性的正道。

(原标题:排外维护不了汉语的纯洁性)

来源:京华时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