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匡贤明
最大的挑战就是京津冀城市群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北京处于明显的优势位置,积聚了全国最优质的资源。出路在于打破按行政级别配置公共资源的城市发展模式,把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在人口和区域面积等客观标准上。
京津冀一体化是我国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统筹发展等个方面。未来几年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时期,但客观看,其难度也不容低估。比如市场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尚未实现等。
但一体化最大的难点在于公共资源行政化配的城市间公共资源不均等。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要牢牢抓住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这一牛鼻子。这里可能涉及三个问题。
1. 从副中心的思维走向平等发展的思维
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有的人把保定定位为“副中心”。这个比喻比较形象,但客观地说,并不适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副中心”是相对“中心”来说是,是围绕中心服务的,潜在的含义仍是作为现有城市化格局的一种补充。京津冀一体化的方向,不是把城市群中的某个城市变成北京的副中心,而是通过合理的功能定位、分工发展、相互协作,实现平等发展。
之所以副中心的提法比较普遍,主要原因在于北京这个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过于特殊。因此,很容易使一些承担北京某些职能的城市被视为“副中心”。但未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分流、承担北京某些职能的城市,应是一种平等发展、分工协作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副中心”与“中心”的关系。
2. 北京功能转移最大掣肘在于公共资源配置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关键是北京,这也必然涉及到北京某些功能的转移,由津冀等地有效承担。但不乐观地看,现在北京功能外转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京津冀城市群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北京处于明显的优势位置,积聚了全国最优质的资源。
我国在过去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主要通过行政方式配置资源,行政层级高的城市,获得的资源越多,发展越快。但这也带来了不同城市间巨大的资源配置差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个体享受的公共服务是这样,在京的企业能够享受的公共资源也是如此。
在这个情况下,人们都在想方设法进入北京,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打开北京市场,怎么可能主动搬出北京?目前关于动批迁移引发的争议,其实反映了商户对离开北京市场后担心。而有的在京企业为了让北京籍员工到河北工作,开出了工资翻番的优厚条件
也就是说,这个城市群还不是一个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的城市群,北京的功能转移就很难在市场决定下推进。出路在于打破按行政级别配置公共资源的城市发展模式,把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在人口和区域面积等客观标准上。
3. 产业转移和科学规划两者齐头并进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产业转移是一个关键。但北京哪些产业可以转移出去,要建立在市场决定的基础上,取决于市场。在一个公平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中,不同城市功能的划分,事实上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个结果。
但在这个进程中,政府科学规划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政府要有所作为的话,那就是在规划上要有大的思路。一定要把北京进行功能分层。
可以考虑把北京分为两个大的功能层。第一个功能层就是在专门的区域设立政治中心,政治中心不纳入一体化的范畴,实施首都的特殊政策;第二个功能层是,北京其他区域承担经济文化职能,这个职能在京津冀全范围内进行规划。
通过提高规划的立法性和权威性,重新配置公共资源,使在河北、天津发展的个体享受到的公共资源、发展机会等与北京没有过大差异。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