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的秘书现象而言,不论是在行政体系内部,还是外部的企业中,秘书存在一定的权力和信息的寻租空间,并很有可能成为外部利益的转介者,谋取个人利益。一提及秘书,为什么这么敏感呢,实则是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中对于远近亲疏的一种行为界定,而基于此种界定的人际关系一旦成为利益的标杆,就容易产生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来看看秘书(Secretary)的定义:
1.一定的行政职务,官员的行政助理或者官员级别。2.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专长是速记、打字、安排日程、会议、订机票、订酒店等。本文讨论的,主要是行政体系内部的秘书,自古以来,核心权力系统内部,往往需要秘书这一职务来承担官员的部分工作职责,或者辅助其处理日常事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称谓也不一样。
古代秘书的称谓
古代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是秘书,现代秘书与之还是有些渊源的。汉代设有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有秘书令、秘书丞,由此可见,早就有“秘书”之名。但那时的秘书不是官名,一定要在秘书后缀上“令、监、丞、郎”等字,才能算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书省”,这是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57年)开始设立的官署,是行政机关,虽有“秘书”之名,但与秘书无涉。
明清不设此官署,也没有“秘书”的职称,明代陈继儒虽有《许秘书园记》一文为长(常)州许自昌作,但许自昌仅是一位喜藏书、刻书的士绅,称之为“秘书”,想是对他的美称。清代各衙署设文案,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期开始,大多数的行政机关都设有秘书,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秘书,在中国是从民国开始的。
秘书的独特地位
秘书一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特别是行政体系内部,从单一的助手衍生为一些关键的职能岗位,承担着重大的权力和责任。秘书,一般而言,是联接上级领导和下属,以及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纽带,承担着信息沟通,文件处理,会议安排以及部分的行政事务,可以称为是官员的个人保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和方向。
在中国历史上,带有秘书性质的人员干预核心权力也是常有的事儿,比如最开始是后汉时期的宦官。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在封建帝王时代,宦官是距离核心权力最近的人员,很大程度上行驶秘书的职责,而宦官干预行政,也正是权力分配和信息沟通中掌握一定主动地位的表现。
就当前的秘书现象而言,不论是在行政体系内部,还是外部的企业中,秘书存在一定的权力和信息的寻租空间,并很有可能成为外部利益的转介者,谋取个人利益。一提及秘书,为什么这么敏感呢,实则是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中对于远近亲疏的一种行为界定,而基于此种界定的人际关系一旦成为利益的标杆,就容易产生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在行政体系内部,秘书成为了部分官员进行利益博弈的渠道。相对而言,秘书接近核心权力层,比别人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更加清楚涉及重大决策的核心机密,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核心决策的执行和下达。而秘书作为一种行政官员的辅助,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官员的形象和部门的利益,在与外部的交流中,不能排除存在一定的利益绑架。
说到底,秘书能成为一种聚焦的社会现象,主要还是一个信息沟通和不对称的问题。这就比如在两个体系之间夹上了一层窗户纸,而这层窗户纸只有秘书才能揭下来,这样一来,秘书就可以通过信息上的权力优势来进行某些不正当的利益索取。要捅破这层窗户纸,主要还是需要打通这个信息沟通的渠道,让秘书无所遁形,无法掌握这种基于地位和距离所产生的优势。
借鉴一下互联网的思路,就是尽可能降低信息沟通的成本,特别是在行政体系内部,这种成本主要是担心得罪了秘书近而给上层官员留下不好的影响。提供多渠道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渠道,同时对秘书的信息截留的可能性做更多的防范。互联网强调的是开放、透明、多渠道,而秘书现象成为一个敏感的词汇,其弊端也主要在于信息、决策、权力的易获取性,需要采用措施限制其操作的可能性。
作者:拯迪 金融分析师陈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