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明:论文“杀死”那青年?

【一】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业硕士生小蔡,在提交论文截止日期的前夜选择了自缢。他只在这个世界呆了25年,还没有踏入社会,甚至连完整的毕业论文都没留下。

他之所以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法准时提交的毕业论文是直接导火索。他在交论文的前夜写下偌大的“痛苦啊”三字,就是他心底对论文绝望的呐喊。通过媒体整理的支离破碎的信息,大概知道他的遭遇如下:毕业论文不过关——延期毕业——无法就业——进入“失败”的自定义。在论文及就业的双重压力下,他最后败下阵来。

有网友将矛头指向学校及导师:“就业形势这么差,他的专业又这么冷门,为何你们还要为难他呢?”在这条评论的下面,聚集了一群怒气冲冲的网友。是谁逼死了小蔡,很多网友认为就是那篇该死的论文。杨早在《勿代死者立言》一文中也质疑,“是不是非要这样卡着逼着学生付出若许代价去完成一篇论文?未必没有可商榷之处。”

读过研的人都知道,这个毕业论文可不是好写的。首先,你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选题,即使没价值,也得做到“站得住脚”。其次,你还得翻阅大量参考文献,才能找到可供你使用的材料。最后,你还得想方设法拼凑出几万字的文字。自从引入了“查重”这一王牌大招之后,这论文还得纯原创。研究生们说,论文写得“想死”——想跳楼,想上吊,想一头撞死,这话还真的挂在嘴边。总之,一进入这节奏,就是死去活来。然而,不幸的是,总有些孩子真的因论文而死。

 

【二】

为什么要写这个毕业论文?毕业季的孩子们,很少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过来人都知道,大学最后一年,各种事情堆积在一起,正经事就有求职、面试、考公务员、实习、租房等,不正经的就有各种离别、各种喝醉、各种与女朋友(男朋友)闹别扭……毕业论文只能在排到最后,而它的意义,早被人忽略。

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说过很精彩的话:毕业论文可能是你这辈子写的最好的文章。因为你以后再也不会花这么多时间、查这么多材料、耗这么多笔墨去研究一个题目。如果你足够努力,你这篇文章将产生一定分量——至少在学术共同体上,填补某一块领域的空白。对于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涯,以一篇重磅的毕业论文画上句号,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一位日本历史学家更是说过,“你或许会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但在你的墓志铭上,可以写下你毕业论文的题目,你在某个领域对人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你因这一点被人记住。”

更有一些毕业论文,可以直接奠定作者的江湖地位。我们都知道的罗纳德·科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就一度震惊学界,以这篇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来的作品——在他27岁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就是他的扛鼎之作。他的弟子张五常,其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也令人惊叹,在答辩之前便在权威杂志上连载四期。《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这是一篇令学界泰斗王元化也赞叹不已的博士论文,被称作“1992年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其作者正是当时的复旦大学博士生、现在的知名学者朱学勤。当然,还有德布罗意那篇堪称伟大的博士论文就不用提了,它直接惊动了爱因斯坦……

这些道理,我们也不是不懂。曾几何时,我们也希望能写出如此的毕业论文。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巨大的鸿沟。论文就是人生的缩影:一开始心比天高,然后节节败退,最后惨不忍睹……

 

【三】

说论文杀死那青年,不如说我们毁掉了多少出品优质论文的机会。

一个月前,我参加了一场博士论文的预答辩(正式答辩前的“预演”)。一位被认为“潜力难得一见”的博士生,带着他的大作坐在答辩席上。他的选题非常有创见,但论文非常粗糙,没有成型的结论和观点,看得出来是“急就章”之作。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太忙了,比写毕业论文更重要的事情太多——毕业生,你懂的。

一位博导说,“如果我再给你一年时间,相信你能写出一篇非常优秀的博士论文。”这位博导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成心为难学生,只是提出了一个建议。毕竟这位博士生如此有天赋,顺着这个题目做下去,说不定真的能写出惊世之作。

这位博士生一听,非常紧张,大滴汗水落下。什么惊世之作,对他毫无意义。他只要如期毕业。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这哥们真的延期毕业,难说不会像小蔡那样自寻短见。毕竟是大龄青年,时间耗不起啊。最后能怎么办呢,导师只能放他一马了。但是,可以肯定,他绝对交不出对得起他水平、对得起他选题的博士论文。这篇只花两三个月写出来的论文,充其量只是应景之作罢了。他就这样匆匆“杀死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像小蔡这种被论文“杀死”的毕竟不多,更多人都“杀死”了自己的论文。其实,“杀死”自己的论文,等于另一种自杀。

 

【四】

是否世界太功利,容不下这一篇论文?

在很多学生看来,将精力放在写毕业论文是愚蠢的事。它对你的前途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首先是时间不对,找工作时拼的是此前的成果,比如参与了什么课题,获得多少奖项等。毕业论文用处不大,因为大多数人在6月之前都定好了工作,“如果没定好,谁有心思写论文”?总之,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但也显得动力不足了。毕业答辩就成为了走过场的事。

既然是一件丧失了实际意义的事,恐怕大家也不会认真对待吧?搪塞应付是普遍现象,注水、抄袭、作假也屡见不鲜。有人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当大家都不遵守规则时,你也不必把规则当一回事。你若认真,反而会成为异类。当很多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走过场”,自然会在学校里形成“羊群效应”。这就是“方便原则”,能不费力就不费力。就像“中国式过马路”一样,往往身不由己放弃自我,被群体意识所操控,湮没于群体中。而博导就像目睹大量行人闯红灯的交警,只能“目送”。当无节操的毕业论文层出不穷,博导们终于明白“法不责众”的道理,知道已经没有捍卫原则的必要。一位教师无奈地说,今年看了十多篇博士、硕士的论文,真正达标寥寥无几。

当有人指责导师为何“为难”小蔡之时,殊不知,跟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的导师已经是很“善良”了。这种“善良”,对学生个人而言固然是喜讯,这意味着他们绝大多数可以如期毕业;但对整个学术共同体而言则是灾难。这种“善良”实际上是一种犬儒态度。

学术之路是如此艰辛,过来人都有体验。做好一件事,需要全心全意,以虔诚的态度处之。就像在水中畅游,心态平稳,动作协调,按节奏换气,定能到达彼岸。若是想得太多,心浮气躁,便会乱了阵脚,最终一事无成。毕业之年,想同时完成所有任务是不可能的,唯有聚焦于论文之上,才有机会写出问心无愧的压卷之作。今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把关将会越来越严,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总不能在犬儒的路上越走越远。只有毕业论文水平上去,才是一个国家学术底蕴的真正提升。

毕业论文有什么用?或许没用,也或许真的很有用。不是有科斯、德布罗意的例子吗?相信我,用人单位是识货的。

来源:腾讯

作者:马立明,政治学博士,奇葩,夜里不睡,逼格无限大。南方血脉,于广东某报及某电视台担任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