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铭生:我们应从韩媒报道海难中学习什么

16日上午,一艘载有475人的“岁月号”韩国客轮发生进水事故,海难已经造成25人遇难,仍有271人下落不明。目前救援还在进行,每一丝一毫的信息都揪住数以万计关注这次客轮沉没事件人的心……

多日来,笔者一直关注这起海难事故,默默为失踪的乘客祈福。同时笔者“无意”中发现一个细节:不管是电视、网络还是纸质媒体,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是严重倾斜的客轮,是海上忙碌救援人员的身影,是官员不停的表态……唯独不见那些逃生学生的正面镜头,也鲜见遇难学生家长们哀伤表情的镜头……

尤其是,在4月21日央视播放的几组镜头更是让我感喟万千——海难中被救出的韩国学生大多集中到一家医院接受心理治疗,韩国一家电视台在采访时特别强调,为了避免采访给这些学生造成二次心理伤害,电视台仅是拍摄医院的外观景象,采访了若干心理医生,镜头里竟然没有出现一个学生的身影。

我想,这起海难要是发生在中国,一些媒体会任何采访呢?情景应该大致是:各种“长枪短炮”聚焦在被救的学生,以及诸多的家长身上,轮番“轰炸”地提问:“同学,你是怎么逃生的?”“同学,你逃生时,情景你能描绘一下吗?”“同学,你有多少同学没有从沉船中逃生?”“同学,在这起海难,你害怕吗?”“家长,面对这起海难,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一些媒体甚至还会这样刊发稿件:各级领导是如何重视的,如何亲临现场指挥救援的,官兵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施救的……甚至还会千篇一律地强调:被救出的学生被妥善安置,遇难学生家长情绪稳定等等。

这些,基本是我国一些媒体报道灾难事件的“老套路”,至今没有多大改观。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马航失联,载有239名乘客的飞机还没有找到。事件发生后,在失联乘客家属安置区——北京丽都酒店,悲伤的家属们动辄被记者层层“包围”,“长枪短炮”对着他们不停地拍摄“特写”镜头,完全无视家属们的焦灼、悲伤心情,三番五次,轮番采访。那些天,一些家属忍无无忍,多次和记者发生肌体冲突。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一些媒体一位片面追求现场的惨烈场景而备受社会诟病。比如,一些记者不分场合地递上麦克风,追问救援人员或幸存者“有什么感受?”一个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他在救援时,一位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

类似事例俯拾皆是。我国一些记者“敬业”的背后,过多强调了新闻而忽视了伦理。越加“直露”的报道方式的确更能捕捉公众的眼球,引发社会轰动效应,但却会给一些当事人、家属和公众造成心理不适,甚至是痛苦和伤害,人为地制造一场“灾难”。

灾难一旦发生,如何寻求新闻与伦理之间的平衡,就是每个媒体记者必须面对的命题。不管在什么时候,记者必须首先是个大写的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然后才是新闻的忠实记录者。在这起海难中,韩国人被爆救援低效、指挥失误、数字混乱、船长逃生等问题,激起人们的愤怒。但是,在报道这起海难事故中,韩国媒体所体现出来职业素养与新闻伦理,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者:惠铭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氧分子网立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